第二天。
苏星河教授和头天晚上赶回来的段勇平站在大门口迎接了计委和外经贸委的相关人员。
按理说,现在苏星河教授是不需要亲自迎接的,但无奈这边的规格实在太高——两个实权部门的正、副主任联袂而来,这场面确实有点大。
这也表示,计委这边确实是希望能倾听远芯的声音,同时也想来看一看远芯。
……
“杨哥,你今天算是哪个部门的?”
苏远山自从接了人后便把杨光信引进自己办公室,笑呵呵地问道。
杨光信一边观察着苏远山办公室,一边在客座沙发落座:“我算是编外人员——小山,你这办公室不错啊,得有四十平吧?”
“差不多。”
“啧,我也算是看过不少老总办公室的人,书架大多都是各种装面子的企管书籍,你倒好,全是课本。”
苏远山顺着杨光信的目光望向书架,自己也是忍不住一笑——他的书架上摆满了物理和程序设计以及集成电路方面的相关书籍不说,其中还不乏有一半都是英文书。
“哈哈,我这也是用来撑面子的,表示时刻不忘学习。”
“看来怡雯说得对,你真是学霸。”杨光信笑了笑,从书架收回视线,望向苏远山:“我先来你这打个前哨,等他们过场走完大概就要向你讨教了。”
苏远山便苦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
远芯都成立这么多年了,如果政府还不知道远芯真正的决策核心……那相关部门还不如回家种红薯去。
当然了,政府也不会不顾及到陈静的面子,早在三天前,计委便派出了一个小组参观和访问了首都那边的办事处。
“讨教实在不敢当,只希望远芯这几年的经验能够为国家提供一点点帮助。”苏远山回答得很谦虚。
杨光信笑着摇摇头,却在心中轻轻感叹。
他虽然先前自嘲说是编外人员,但根据组织上的安排,他理论上会是改组后的计委——或者说发展委员会中投资司这一块的,而且还是主要负责人。
在国外历练的几年,他也在不断学习先进的企业投资和管理经验,并深入地了解过海外巨头的崛起和发家史。
而且,他是丢掉了固有的“剥削论”来看待那些企业崛起的。
在纵观无数行业巨头的崛起之路后,杨光信总结出一个能够框架所有企业的经验。
那就是,这些企业,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最符合利益的方向——无一例外。
而当他将视线从国际企业收回,落在远芯体系后,他更是笃定了这个经验。
远芯,几乎没有一步是走错的。
这就有点可怕了。
所以,他才强烈要求,甚至不惜说动已经荣升外经贸委副主任的父亲去计委那边吹风,也一定要来远芯。
好好地、认真地,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