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龙腾1856> 第二十五章 天京会战(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五章 天京会战(1)(2 / 2)

“我们跟着九帅杀进天京,去坐龙椅,滚龙床!”吉字营的将士士气高昂,没有一个人回老家。

不过,曾国荃他们的处境十分危险:驻扎在天京外围湘军的总兵力,满打满算不过两万三千人,其他几路人马此时还在两百里开外的宁国一带和芜湖以西。原本计划在北路呼应的“多龙”多隆阿,因为不满曾国藩对他的嘉奖,赌气去了陕西打捻军;原本计划从西南策应的鲍超被杨辅清牵制在皖南,这时候还没有杀到宁国;原来计划从西面配合的冯子材大军,也被太平军胶结在镇江动弹不得。

曾国荃的孤军深入,让曾国藩非常不安,除了关心弟弟的安危,他还担心曾家多年来的努力会毁于一旦。早在曾国荃打下芜湖和金柱关的时候,曾国藩就再次急忙写了一封特快专递,严令曾国荃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坚守休整待命,等到鲍超打到九洑洲之后,然后再挥师东进不迟。

曾国藩只好一边心揣不安,一边想办法提供支援,一是要保证吉字营的粮道畅通,二是要想办法抽调援军,给曾国荃不断地输血,尽量增派援军。

在李秀成等人还在苏州整顿的两个月,曾国荃项住巨大的压力,在天京城内太平军连番不断的军事骚扰下,完成了阵地防御工事。他抓住这个时机把营扎得固若金汤,终于让曾国藩感到一丝欣慰。

曾国藩还是有点担心,写信给曾国荃,让他等等鲍超会师。但与曾国藩的谨小慎微不同,曾国荃依然牛气冲天,回信说:“舍老巢勿攻,浪战无益,逼城足以致敌。虽危,事有可为。以为贼不足制我。”

曾国藩为了保证会攻天京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在此之前一直在催促多隆阿和鲍超加快进军速度,尽快赶到天京前线与曾国荃会师。曾国藩首先向朝廷递交了调多隆阿来天京的申请,但是由于陕西的叛乱一时没法平定,清廷让曾国藩自己想办法。曾国藩只好赶紧催促鲍超赶紧打下宁国,尽快前去支援曾国荃。

1862年7月中旬,鲍超终于打下宁国,但他表示部队需要休整,加上童容海投降的后续工作还没有结束,所以暂时无法行动。就在鲍超准备开赴天京前线之时,一场瘟疫突然袭来,让他的霆字营一下子就报销了六七千人,其中不乏大量能征善战的悍兵猛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曾国藩差点没晕倒,霆字营一直是他指望能助曾国荃一臂之力的主力部队,没想到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遭此横祸。

更惨的是曾国荃的吉字营也未能幸免于难,同样被瘟疫席卷而过,大部分将士都成了病号,能上阵打仗的只剩下不到二三成。

曾纪泽听说曾国荃部的情况后,马上往曾国荃那运送了一大批洋医药,还为他搜集大批医生送到前线,里面有一大批还是洋医生。这在当时是一种特别大胆的举措,因为很多洋医生实际上是传教士。早在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由于当时主要传人的只是浅显的解剖生理知识,而且西医在临床治疗技术上并不优于中医,故影响不大。西医开始对中国医学发生真正的影响是在19世纪初,牛痘接种法以及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随着西医传入的扩大,近代西医学的成就相继引入中国,从而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1835年广州就有了传教士建立的第一所眼科医院,1838年“中国医学传教协会”在广州组成。但当时,还是不太被中国人接受,除非是中医治不了的病,要救命了,否则中国人是不会找洋人看病的。

对于西医的手术,中国人更是充满了恐惧,因为当时一旦四肢或是某个器官出现了感染,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这是威胁生命的状况。为了保存生命,只能弃卒保车,将感染灶连同器官或者是相关部位一起切除。对中国人来说,这生不如死,因为保不了全尸了!对于西医的诊断手法,尤其是身体上的接触,当时的国人不愿接受。尤其是礼教束缚,女人就算是死,也不会给洋医生碰的。

曾纪泽说服了曾国荃,让士兵们服用一些西洋药片,效果还不错。当李秀成率领大军抵达雨花台外围的时候,曾国荃站在雨花台上举目望去,只见太平军大营层层叠叠,旌旗蔽天,漫无边际,他手下的士兵恢复了六七成。曾国荃决定跟李秀成的大军大战一场。

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李秀成大军,一到前线就以泰山压顶之势,对曾国荃发动了强力攻击。曾国荃依然保持着曾铁桶的特色,修筑营垒,开挖壕沟,决定继续采用防守反击战术,与李秀成打一个阵地战。

这次大决战,一开打就显得异常激烈而残酷,每一次冲锋与防守都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残酷搏斗。

李秀成指挥大军强攻六天,曾国荃率部死守。太平军死了一万多人,竟然毫无进展。李秀成发现曾国荃的布防非常严密,内外两层壕沟,大垒小垒,层层叠叠,互相护卫,根本没有破绽,他决定以包围对包围,用铁桶对付铁桶,用二十万人将两万人层层围住,再想办法切断粮道,这样一来曾国荃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