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重生在顺治末年> 第二百六十六章以史为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六章以史为鉴(1 / 2)

“是有关禁烟的事,今天没外人在,你也无需顾忌,谈谈看法即可。”康熙看出了淑云的迟疑,就出言解释了一句。

别的事情,淑云可以不理会,可是涉及到鸦片这个祸害,就算康熙不提,淑云也不会放手不管的。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淑云一直认为,人类就应该正视历史,尊重历史,客观的看待历史。尽管有一些历史让人每每思及就会痛恨不已。就好比清末到民国那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时间跨越了60多年,可是每当人们再提起时,也会不由自主的咬牙切齿的痛骂一番。

究其原因,大多数的人都会说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即使官方给出的答案也基本上就是这个。可真的是这样吗?以前淑云并不觉这种说法有什么不对。可是重生之后,处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又深知历史的发展,抱着想要改变的目的,淑云就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个朝代从强盛,到衰弱,再到灭亡,一代代兴替,一代代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此循环往复,可就是没有一个朝代能坐稳江山。至于原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君主的残暴无能。虽然不排除这个原因,可是淑云却觉得这不是最主要的。成功与失败,其中的参杂的因素有很多,问题不可能单纯的出在统治者一个人身上。不管有能还是无能。残暴还是仁慈,其实最不愿意失去江山的就是皇帝。因为一旦失去江山,他优渥的生活。至尊的地位,甚至是性命都将失去。他就是当仁不让的最大受害者。

可是别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可是有些问题也不是他能够左右的。例如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兼并,大臣们的各行其是,政策上的缺失,军队的腐化,天灾人祸等等。当然,这其中还是人的因素占了绝大部分。但是。正式这个“人”才是最难摆弄的,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都有他们各自的利益诉求。当皇权和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皇帝的威势不够,那利益就会占据上风。

而清朝的灭亡和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以往大家是关起门来,自己人打自己人,无论是哪个做了皇帝,终究也都还是中国人。即使是五胡乱华和元朝时期。尽管是少数民族做了皇帝,可到底是没出了中国这地儿。对此,大家也就没什么意见,无非就是说上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和,和久必分”也就罢了。

但是到了清朝,堡垒却从外部被人攻破了。即使不是直接被西方列强灭的国,可是却被打得太疼了。太狠了。以往都是咱去欺负别人,现在竟然让别人给欺负了去。还是在自己家里,又是被从来都没瞧得起过的洋夷和倭奴。这叫大家怎么能接受得了?再翻开满清少数民族的身份,清政府怎么可能不被骂。

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不同。清朝的时候,还没有人提出什么和谐社会,什么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更没有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那么,当权者遵循一往的惯例,偏向自己的族人也是无可厚非的。中国自古就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调。汉族人掌权时,不也一直是排除异己吗。

在淑云看来,被满清得了天下,还得怪咱们汉人自己没本事。

也有很多人说,要还是明朝执政,兴许就不会被西方列强欺负。因为那时候科技发达,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能接着发展下去的话中国也可能一直保持强盛。淑云真不知龗道说这话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别忘了明末时四处爆发农民起义,老百姓都快要活不下去了。还谈什么发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句是就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最好诠释。

淑云不知龗道明朝有多好,也不知龗道清政府有多坏,起码淑云知龗道,清朝时,不管多大年龄的人做了皇帝,都没出现一个二十多年不上朝的狠人。

还有很多人都痛骂清朝固步自封,不思改变。可是遵守穷则思变的客观规律,清朝时,国家一直都很富强。而两千多年来大家也都是这么过来的。作为统治者,求的是稳,好好龗的,怎么可能会想着要改变呢。这就好比一个全世龗界数一数二的大企业,效益一直就很好,从来就是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怎么可能像那些从未没瞧得起过的后来者们学习呢?

不是淑云要为满清辩解,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看,有些事情,尤其是大的历史走向,并不是单纯的几个人,或是几个正确或错误的决定就能完全左右的。

可是淑云能够肯定的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切入点就是鸦片。鸦片不但敲开了清政府的大门,而且它毁了中国几代人,甚至是毁了汉民族两千多年的根基。使得一向强大的中国人被冠上了“东亚病夫”这一耻辱的称号。

而深知这些的淑云怎么能眼看着这个毒瘤大摇大摆,堂而皇之的来祸害中国人。淑云当即不再犹豫,顺势在康熙右手边坐了下来。

康熙首先把他的禁烟计龗划和难处,毫不避讳的都和淑云说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