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旨意颁布下来,影响深远的《洪武政要》就在这一日诞生了。
从今之后,李洛的为政措施,君臣召对,都辑录在《洪武政要》。
司录郎中挥毫录下:洪武元年,八月二十五。上曰,政者公器也,当天下闻之。朕不使太宗专美于前,是为孝也。
李洛继续说道:“眼下大事众多,千头万绪。诸卿但精诚团结,勠力同心,各尽其力,无有不成。”
“古往今来之兴亡得失,无不出于朝政也。赵宋怎么亡国的?所谓弱兵冗官,都是表相。根本还是朝政。”
“朕有一个辞藻,叫效率,希望诸卿常用之。何谓效率?就是做事够不够快,够不够好。”
“还有一个辞藻,叫执行落实。这些话,之前皇后都教过,朕也不再重复。朝廷有了好的决策,各部有了好的效率,基层有了好的执行落实,那就能立竿见影,一杆到底!”
“我大唐各部各司各司其事,分工明确。不会像赵宋那样叠床架屋,人浮于事,相互推诿。无论朝堂还是地方,是哪个衙门的责任,就是哪个衙门的责任。哪个环节出了事,就找该找的人。”
“吏部,从今日起,拿出一个考评制度。做好之后交给政事堂谈论。我大唐的官不难做,公心用事就行。但也不好做,谁也不能滥竽充数的混日子。”
“诸卿要记住,大唐最大的敌人不是蒙元,而是自己的私心。人皆有私心? 可若能做到先公后私? 那就是贤臣良牧。若是先私后公,那天下必乱? 私亦不可得也。”
大臣们见皇帝说的严肃? 纷纷跪下恭听圣训。
“以后凡是大事,必要立项。项目名目? 立项者谁,主办者谁? 协办者谁? 督查者谁,耗时耗费,目的达成,都要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李洛这是把施政大事用项目制来管理。通过项目元素来量化执行。
“比如? 马上要运送粮草军饷去松江,准备征日之用。这项目当然是军事,那就应该军师府立项。可又主要是兵部的差事,那就由兵部主办。但又牵涉到财部和交通寺,那就由财部和交通寺协办……”
“何时粮食必须要出库? 何时银子要出库,何时又能到? 到多少,质量和损耗如何? 运输成本多少,谁负责接受……都要有章程。监察者? 就通过这项目各环节定的计划章程?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查。”
“这么干? 听起来很繁琐,但总比事情走一步做一步要好。项目有很多环节,按序渐进,击鼓传花,卡在哪个环节了?因何原因卡住了?对着项目一看,清清楚楚。”
“朕就是举个例子。具体的事情,还需要诸卿去办。朝廷做大事,往往牵涉很多衙门,要是不立项明晰职责和环节,那就一定会相互扯皮,推诿,往往事情偏偏办不成,还挑不出谁的错,这就是赵宋的教训。”
大臣们深以为然,陛下说的好啊,这就是赵宋的教训。
文天祥可是深有体会的。
当年,他在江西抗元,向宋廷要一批军器。这本是简单之极的一件事,却足足折腾了大半年,误了战机。
很多时候,前线的军队都因为缺粮缺兵器溃散了,朝廷的运输队还没出发,甚至批文手续还没完成。
这样的情况,在宋廷再正常不过。这还能好的了?
这焉能不败呢?为何私兵反而能打仗?就是因为效率高,执行很快。
李洛继续说道:“凡事跟着钱粮走,总不会出错。任何项目,都需要财政支持。所以,财部的审计司,要熟悉实时行情,不能被蒙蔽,才能核算出合理预算。监察者和御史台跟着钱粮查,就能查出问题所在。”
“所谓决策,就是立项。哪怕仅仅是下一道告国民书,那也算是项目。为何?因为要张贴天下,需要用掉很多纸张,要雕刻印刷,就算用的钱少,那也必须财部审计。”
李洛的意思很简单,只要是用钱用资源的,就一定要当成项目来管理。
仅仅是一道称帝的诏书,就要印刷十万份,耗费的纸墨费用就要数千元,能不立项?
众臣深以为然,一起下拜道:“陛下英明,臣等遵旨!”
李洛说完,看向崔秀宁,“梓童还有什么补充么?”
崔秀宁对大臣们说道:“秋粮还有一个月就要收割了。但新设置的九个州,都是缺粮的。纳税之后,农民只有口粮,没有余粮卖,当地的非农户口,吃什么?那就需要从老五州调集粮食,可如此一来,路上的消耗就不得了。”
“本宫以为,户部不要在新九州纳粮税,这样农民就有余粮卖,当地非农户口就有粮食买。朝廷就不用千里迢迢的运粮支援了。”
“今年新九州的粮税,累加到明年再一起征收。可如此一来,朝廷的粮税就少了。怎么办?就在老五州买粮补充。”
“这样,朝廷是多垫上了买粮钱,却省了运粮的钱和功夫。”
众人都是眼前一亮。
皇后这个主意好啊。东边不征,西边买。朝廷只是垫了钱,却还能收回来。可运粮的成本和功夫却省下了,还省了很多事。
李洛笑道:“梓童言之有理,那就这么办吧。政事堂立项,户部和财部协办吧。嗯,项目计划,三天内要送到龙章宫。”
“遵旨!”林必举等人一起领命。
朝会结束了,李洛和崔秀宁一起回到龙章宫,很快就得到侍卫的禀报。
“陛下,皇后娘娘要找的那位黄道婆,已经找到了,眼下送到了宫外。”
“快传进来!”崔秀宁立刻说道。
“你找了黄道婆?”李洛有点惊讶,他竟然忘记了这事。
黄道婆是谁?那可是改变中国的一百个名人之一,而且位置非常靠前。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严重低估的人物。
在黄道婆之前,华夏的棉布很不普及,只是少量使用。为何?
因为从棉花加工到纺织的一系列工序,都非常落后,导致棉布很难普及。
棉花纺织技术和丝绸纺织技术,差距很大。
就说第一道脱棉籽的技术,就是一道难关,只能靠纯手工来干,效率非常低下,导致人工成本很高,使得棉布比丝绸还要贵。
黄道婆是松江人,她流落琼州当道士数十年,结合岛上黎族的技术,发明了轧棉机(搅车),一举攻克了脱籽难关。
她还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蜡丝长弓,平纹织布机,提花机,以及错纱配色等先进技术,使得华夏的棉纺技术领先世界几百年!
元大都的遗址内,有黄道婆的壁画。这说明,她应该是得到了元廷甚至忽必烈的接见。
黄道婆对江南地区以棉布为核心的商业发展影响巨大。黄道婆会松江后,教授棉纺技术,是的江南地区的棉布迅速普及,取代了普通百姓穿的葛布和麻布,棉布开始走入千家万户。
江南由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棉布,成为江南最重要的贸易产品之一,直到晚清才被“洋布”打败。
可以说,没有黄道婆,就没有明清时代江南的商业繁荣。这也是她比称为“棉神”,在江南多祠庙的原因。
李洛和崔秀宁早就知道棉花的重要,海东几年前就种植了棉花。可问题是,两人对棉纺技术一窍不通,根本无法普及棉布。
现在好了,重要找到黄道婆了。
很快,一个身材矮小,身穿道袍的中年女子就被带进龙章宫。
这女子显然是见过世面的人,她的脸上并无惊慌之色,而是恭敬中带着平静。
也是,能创新先进棉纺技术,并且主动教授众人,传播推广的,不但天分很高,也有很高的境界。这样的人,很少会害怕什么。
“贫道黄姑子,拜见官家,官家万福。”黄道婆不慌不忙的下拜。
黄道婆是别人对她的尊称,她当然不能在天子面前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