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重生1991> 第237章 200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7章 2003(2 / 2)

在去年,华腾乳业正式成立后,经过近四五个月的筹备,终于在去年底12月中旬正式开始了华腾奶粉的投产,而后,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前期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而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华腾奶粉除了自身将对奶粉的质量进行监测外,还将长期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自己生产的每个批次奶粉进行检测,抽样全部合格后才准予上市,同时华腾奶粉除了在中国内地上市的同时,也将陆续在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上市,而这些地区的产品都采用同一条生产线,统一的简体字包装,除了在工艺上、营养搭配上和质量安全上精益求精外,华腾乳业在价格上更是具有优势,普遍都比市面上现在销售的奶粉价格低30%,但在营养成分上,华腾方面是经过欧美国家的检测的,营养含量普遍高于现今国内其余国产奶粉。而且在头批婴儿奶粉出厂之后,华腾乳业方面高调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心哺乳计划”,首先将选择内地的甘肃、青海两省做为试点,将为这两个国内较为贫困省份境内的特困婴幼儿家庭免费提供奶粉,预计首批将在两省选出一千个特困婴幼儿家庭,为他们的孩子免费提供哺乳阶段所需的奶粉。这个爱心计划一推出,自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很大的反响,可以说是开创了国内乳制品行业是慈善先河。

除了这两件事,华腾娱乐旗下的香港亚视更是因为即将在新年推出陈锋的第二部重头戏《浪漫满屋》而轰动全球,此外,被华腾国际控股投资集团买下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工程即将完工之事,也是备受世界媒体,尤其是中国媒体的关注。

所以,王兆祥有此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陈锋随口回答:“华腾的事情,我一般都交给化腾总裁卡琳娜来具体负责的,据我所知,近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企划。”

王兆祥突然问道:“说起这卡琳娜,你到底跟她是什么关系?爷爷知道她已经生了一个儿子,那个儿子据说是混血儿,而且他的父亲显然是个黄种人,你知道这个孩子的亲生父亲是谁吗?”

陈锋被他这突然一问,不由的问呆住了,好一会儿,才有些支吾的说道:“我……我当然不知道……我跟她虽然也算熟悉,但感情方面的事情,我是很少去过问的。”

王兆祥面色一整,说道:“我看过她儿子的照片,我怎么感觉她的儿子跟你的儿子很相像?”

陈锋一听,顿时额头的冷汗就下来,想狡辩,却是说不出一个字来,在王兆祥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官威面前,陈锋还真的没有持续说谎的能力,更何况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善于说谎的人。

大概看到陈锋的面色有些难看,王兆祥倒是暂时放过了陈锋一马,说道:“好了,这件事我就不管了,不过,你要保证卡琳娜对你的忠心,不能让她脱离你的掌握,毕竟现在华腾国际控股投资集团的实力不容小觑,你一定要将其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是。”

陈锋诺诺点头,心中大大松了一口气,不过,他真怕王兆先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连忙转开话题,问他道:“爷爷,你现在的主要职责,主要是哪方面的?”

王兆祥笑道:“跟以前相差不多,除了主管农林水里之外,另外还加了卫生、社团。”

陈锋一听他这么说,先是一喜,接着就突然的有些脸色大变了。

2003年,众所周知这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将被很多人所纪念,因为这一年发生了恐怖的流行性疾病——非典型性肺炎,简称萨斯,在国内有上千人因此而丧命,首都京城更是因此疾病而封城,限制人口流动……直接影响了国内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这次的今年即将发生的疾病,陈锋之前一直就想找个好的机会向干爷爷反应一下,再让他向中央最高层反映一下,说不定就能将这场恐怖的流行性疾病给预先控制住,但陈锋也知道如此是非常顾虑的,自己完全没有合适的借口,将这件事说出来,而且说出来后,他的干爷爷也未必采纳。

在陈锋的记忆中春节假期一过,“不明病毒袭击广州”的传言,通过口传、手机短信息及互联网聊天室等,以指数增长的速度散布,一时间使得广州城全城男女老少惶恐不已——排队倾囊购药购醋、戴着口罩上街、不敢光顾食肄,甚至一度发展到连油盐大米都要争购……老广州惊叹:从没见过这种场面!

香港《南华早报》称,还沉浸在节日喜庆气氛中的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谣言与恐慌的“黑洞”之中。

而在此之前,有记录的首起病例是在2002年11月16日的广东省佛山市,其后,一月刚刚辞别了2002年,位于广州东部、距离广州约200公里的广东省河源市就掀起一股罕见的抢购抗病毒药品风潮。香雪抗病毒口服液、罗红霉素、红霉素……只要药盒上标着抗病毒、预防病毒感染,就迅速被当地市民抢购。原本10元左右一盒的抗病毒口服液,价格先是涨到30元,后又到60元,甚而到100多元。据说,这是因为一种不明病毒正在河源流行,传染性之强无法可防,病势之凶无药可治,有医生告诉亲朋好友,得预先吃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传言中,两个高烧患者在河源市人民医院住院,结果两人病情没有好转,接诊过他们的医护人员却倒了一大批,已经有医生护士死亡。

恐惧席卷全城。专家从广州赶来,他们对外宣布:初步诊断患者患上的是非典型肺炎。据悉,当时前来会诊的专家中,即有在2002年11月16日到佛山市禅城区为第一例非典型肺炎患者会诊者。

1月8日记者接报赶赴河源。街上人很少,这个往日平静的小城显得有些萧条。河源市人民医院更是冷清,据说是因为市民害怕被那种可怕的病毒传染,不敢来看病。河源市卫生部门的领导见到记者,一提到“病毒”二字,就双手乱摆,脸上出现显而易见的紧张。一家药厂提出向河源市民赠送一批抗病毒口服液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领导都面有难色,担心公众会从“抗病毒”三字上联想到“不明病毒”。他们矢口否认了“不明病毒”之说,表示只是因为天气变化大,感冒患者有所增多。两天之后,《新快报》在它的要闻版开始关注“非典”,题为《河源人赴广州抢购抗生素?》的文章认为,广州市民对“河源恐慌”浑然不觉。不过,这种浑然不觉似乎没有持续多久,对于这种未得到确认的奇怪传染病的恐慌开始在市民中积聚。2月8日中午时分,一条消息悄悄在人群中蔓延——广州发生致命流感。广东的媒体有些不知所措,记者和编辑们的手机短信里充满了关于它的各种各样奇怪的消息,职业本能已经明确告诉这些记者和编辑这个报道题材的新闻价值。

那时候,河源的恐慌并没有影响到辞旧迎新中的广州城。但仅仅只隔了两周,恐慌开始波及距广州只需不到两个小时路程的中山市。1月16日,“不明病毒”传言肆虐中山,“非典型肺炎”的病例在中山出现了。患者的症状起初都是发烧,持续一周后就出现高热不退,但没有特效抗生素可以抑制,有的还出现肺功能严重受损等,需要呼吸机治疗。令人恐慌的是这种疾病的传染性。据记者了解,中山市某医院的一些医生和实习医生,因为当时并不知道这种病具有传染性,没有及时防护而被感染。记者当时在中山采访,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讳莫如深,十分回避,拒绝透露任何消息。

据《信息时报》报道:对于记者的求证,中山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一负责人毫不犹豫地表示:“没有,中山市根本没有流行什么肺炎,这都是谣言,市民不必过度恐慌。”与此同时,广东省卫生厅疾病控制处的有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目前没有收到任何关于中山市肺炎流行的疫情报告。”他们同样表示,只是天气原因使感冒患者增多。但是河源狂抢药品的一幕又在中山重演。

1月底,疫情传到离广州更近的佛山市。1月25日左右,佛山市顺德区人民医院传染科、呼吸科非典型肺炎病人骤增,需要到其他科室调用护士。这一消息经传播后,畸变为“医院已死了好几个护士,禽流感大流行”了。

1月31日,农历除夕,记者在顺德区街头采访,发现路人大谈罗红霉素防病法(每天两次,每次两粒,连服三天)。同样,罗红霉素等药品再次被排队抢购。“禽流感”、“死亡”、“医生大批大批被传染”等传言传得人心惶惶,除夕年夜饭前夕,记者甚至发现一向无鸡不欢的顺德人,对农贸市场上的活鸡也不敢购买了。

2月初,广州市,情势恶化。据《新快报》报道,在广州市出现的最早一例非典型肺炎病人是来自广州火车站的一名小贩。这位患者在2002年11月28日入住广州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12月28日治愈出院。这位患者是30多岁的男性,当时是因为高热入院,入院后两天,原本不明显的肺炎很

快发展为呼吸衰竭,后经过一周左右的呼吸机支持治疗后,情况渐渐好转。当时患者使用了当今最为优秀的抗生素之一“泰能”,肺炎仍然无法得到控制,这是非常少见的。

由于长期使用各种抗生素,患者后来出现了合并感染。对合并感染,选用现有的抗生素都能奏效,惟有初期的严重肺炎无法找到病原体,更没有抗生素能控制肺炎的发展。当时医生给这位患者下了“重症肺炎”的诊断,实际该患者所得的应属于现在所说的非典型肺炎。

就在这位患者入住广州军区总医院治疗期间,从12月中旬开始,河源陆续有非典型肺炎患者被转到广州军区总医院治疗,其中包括一名被感染的医生。至2003年1月17日,广州军区总医院已经收治了来自中山、清远、深圳的大约10例非典型肺炎病人。1月1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下简称“中山二院”)开始收治8名病人,病人病症与广州军区总医院收治的病例相近,分别来自顺德、东莞和广州市芳村区。

1月31日晚上7时开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简称“中山三院”)也陆续收到外院转来的三名非典型肺炎患者,其中包括一名10岁的广州男童。三人病情都十分严重,一入院就要上呼吸机。中山三院集合了儿科、传染科、呼吸科等科室专家从除夕夜一直通宵达旦抢救到次日上午,连续工作长达12小时。据一参加急救的医生称,当时一名患者出现呼吸衰竭,需要立即插管抢救,一插入管子,患者肺部的痰液像喷雾一样飞溅出来,在场不少医护人员脸上、手上、身上被溅得到处都是。2月3日晚,病情最严重的10岁男童不治身亡,这是迄今为止,在此次“非典型肺炎”事件中死亡年龄最小的患者。

据了解,在本次“非典”型肺炎事件中,收到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医院还有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第一和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市胸科医院和一七七医院。

可以说,广州几乎所有大型综合医院都收到病人。

接触到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不少广州医生,最初并没有意识到或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这一疾病的传染性,救治第一批患者的医护人员开始陆续被感染上。广州市政府2月11日公布的数字:广州192例患者,其中84例是医护人员。其中,中山二院和中山三院被感染医护人员最多。

医生被感染的最早的个案发生在省中医院和广医一院。1月下旬开始,广医一院就有医护人员在治疗患者过程中被感染。而省中医院医生被感染时间与广医一院医生相近,他们经过治疗后病情已得到控制,有的已康复。1月30日,中山二院因接收了一名病情特别重的患者,加上医护人员防范措施不足,导致前后45名员工染病,医院不得不开设15、16、17、18四层楼为专门隔离病区,并成立专门治疗小组进行应对。

紧接其后,2月3日中山三院12名医护人员也相继出现剧烈头痛、高烧等症状。据悉,目前中山三院工作在急救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已是第三批。

专家分析,医护人员之所以成批被感染,一是紧张抢救病人,十分疲劳,抵抗力下降;二是长时间近距离与患者接触;三是这一疾病初期传染性较强,医护人员较容易首当其冲被感染上。

医护人员纷纷病倒的消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悄然在广州市大面积扩散,越传越耸人听闻。有的人称与这类肺炎患者“打个照面就死”,甚至“上午传染上,下午就死”,还有人称“不少医护人员死亡”。等到2月8日众多单位员工节后正式上班,传言立即“升级”,走在广州街头随处可见带口罩的人。2月10日,传言进入高潮,并从广州市向深圳、珠海等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蔓延,随后又向海南、福建、江西、广西、香港等邻近地区传播。

2月10日起,抢购板蓝根、白醋等风潮以异常速度登陆广州。一个多月前对河源人疯抢抗生素还觉得不可思议的广州人,愿意花70元买一包原价只有十分之一的板蓝根,20元一瓶的白醋都被百姓一抢而光。

广东省、广州市后来公布的有关数据表明,在此次非典型肺炎事件中,不少河源、中山等地的病人都被送到广州市救治,广州本地患者人数也不少,这使得广州成为此次事件中最令人关注的一地。

河源市首先发生非典型肺炎后的一个多月里,媒体记者曾多次与广东省、广州市等地卫生部门联系。省卫生行政部门也多次向记者表示,已接到河源等地报告,并已组织专家组前往当地调查,但基于种种原因,调查结果暂时不能对外公布。

同日,《羊城晚报》在头版明确地告诉市民,广东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提醒市民做好预防。第二天上午,广州市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广州市卫生局局长黄炯烈对广州地区发生非典型肺炎病例的情况向传媒作了通报。广州市副市长陈传誉、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火营代表市政府承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广州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任何疾病的挑战。下午,广东省卫生厅通报了广东六个市发生非典型肺炎的情况。此后的十几天里,在广州各家媒体的头版上,“非典型肺炎”成为最热门的词。媒体动作的迅速与到位基本满足了民众的信息需要,报道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通报政府举措、公布病例、防治与预防、对不法商贩的监督与查处、平息抢购、非典病源探究、医务人员和病人的报道以及各种反思话题。

同日下午,广东省卫生厅及佛山、珠海等地也先后召开了类似的情况通报会。

省市两级政府承认广东省、广州市发现非典型肺炎患者。官方的版本是,截至2月10日下午3时统计,广东省部分地区发现的非典型肺炎病例共305例,死亡5例。染病者中,医护人员感染发病共105例,没有一例死亡。经过卫生医疗部门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紧急救治,已有59人病愈康复出院,尚未出院的病人目前都得到有效治疗,情况稳定。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2月11日是一个转折点。此前,尽管坊间流言已传得沸沸扬扬,但广东当地报纸、电视媒体几乎还是噤若寒蝉。1月间个别媒体零星报道了河源、中山等地抢购抗生素,但随即,当地政府部门就通过其他媒体口气严厉地“辟谣”。

2月10日,“抢购风潮”在广州全城蔓延,而当天各媒体接到三道紧急通知,被要求严格遵守新闻纪律,不得擅自对“非典型肺炎”及“抢购风潮”进行报道。10日晚,各新闻单位又收到一份关于非典型肺炎疫情公布的通告,被要求照通告全文发。在这种情况下,广州各大媒体都只能打些擦边球,刊发“如春季谨防感冒肺炎”等稿件,传递些许信息。直到2月11日新闻发布会后,媒体才开始大篇幅报道这一事件。

抢购白醋、板蓝根和口罩的风潮刚刚告一段落,2月12日下午4时许,又一股奇怪的抢购风从广州市近郊村镇直卷市中心,这次抢购的对象竟是食盐和大米!一些米店、杂货店的老板乘机哄抬物价,盐由平时的1元一包暴涨至8至10元一包,米价也涨了2—4倍。

据一名当即赶到现场的记者回忆,一个杂货店的老板眼见一包盐卖到5元时人们仍纷纷抢购,遂又把价格上涨到10元一包,是往日价格的10倍。但这时的人们简直像失去了理智,仍慷慨掏钱,一人少则买5包8包,多则买上10包20包。买到盐的人兴高采烈地从人堆中挤出来,满面春风回家去,没买到盐的只怨自己得到消息太晚,疾奔其他商店而去。

广州全城媒体出动大量记者跟踪此事,调查了无数市民,但回答大同小异。没有人对抢购能说出原因。有人说海湾要打仗,盐要涨价了;有人说买不到醋就买盐,用盐水在居室内消毒;还有人说盐能治非典型肺炎,更多的人则是一脸茫然。

当晚10时,广州市相关部门召开了紧急会议,商业部门、粮食部门、食盐专卖局纷纷辟谣。这次谣言来得快去也快,次日,除了少数杂货店,大型超市食盐和大米货源基本充足,价格也迅速回落。

2月19日,广州市卫生局局长黄炯烈宣布,非典型肺炎疾病已得到有效遏制,广州各大媒体从2月20日起似乎也逐渐对“非典”失去了兴趣,在接下来的近一个月时间里,人们很难再听到媒体关于“非典”的新说法,两会报道开始占据它们的头版。

当2月11日广州市政府及广东省卫生厅先后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向公众公布当地非典型肺炎(后称SARS)的累计报告病例和死亡人数时,距离广东省卫生厅1月2日首次接到河源的报告已一月有余,而距离事后回顾追溯到的2002年11月16日广东省第一例佛山“非典”病例则有近三个月。此间,广东省先后有七个城市报告出现这种“有传染性”的过去未见过的病。

其实,广东省卫生厅在接到河源报告后的当天就派了一个以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副所长肖正伦为组长的专家小组前去调查。调查小组在第二天早晨写出了一个报告,认为是一个局部爆发的不明原因的肺炎,而且肯定这个病有一定的传染性。但这个报告没有了下文,也没有形成任何文件传达到各地市级卫生医疗单位。结果半个月后,中山市开始报告该市三家医院收治了一批以发热、肺部感染症状为主、病因不明的患者,且有多名医务人员感染。广东省卫生厅再次组织专家小组前往调查,组长仍是肖正伦。

专家组在1月21日写出了《关于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调查报告》,命名该病为“非典型肺炎(病因未明,病毒性感染可能性大)”。当地媒体报道广东省卫生厅1月23日以“粤卫办2号文”将这份报告印发至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和省直、部属驻穗及厅直属医疗卫生单位,但中途不幸滞留,直到1月底才到达广州各大医院。此时的中国已经临近一年一度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了。

2月11日,广东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在新闻发布会后接受采访,在回答记者为什么政府部门到现在才对外发布非典型肺炎病情报告的提问时说,一是因为河源、中山等地的患者经过治疗大多已康复或好转,且没有再发病;其次是非典型肺炎并不是法定报告传染病,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公布。“发病人数305例并不算多,不公布也可以,”黄庆道说。“现在因为社会影响很大,所以才决定公布。”

所谓“社会影响很大”,是指春节假期之后在广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明病毒袭击广州”的传言,市民大规模抢购药品、板蓝根及醋的现象。

这种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1月初的河源及1月中旬的中山,两市都先后出现过类似的传言和抢购风潮。当地政府均很快出面辟谣,说“没发生什么流行病毒”,或“根本没有流行什么肺炎,这都是谣言”。辟谣成功地抑制了抢购。但是,显然不能将传言统统称为谣言,因为传之有据。到2月上旬,在广州不少大医院,已经住了许多“非典”病人,全省总共有上百名医护人员受到感染。

但是,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广东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当时正值中国巴西足球赛要在广州举行,黄庆道表示非典型肺炎对球赛没有任何的影响。他说,对于一个7000万人口的大省,仅发现305例病例,比任何一种需要上报的传染病如痢疾、流感等都要少;非典型肺炎不是烈性传染病,没有列入法定传染病之列,全省居民的生活、工作、生产不受影响,球照踢、学照开、班要上。黄庆道并强调非典型肺炎在广东没有“蔓延”,只是“局部发生”。

广东疫情得到控制的公开说辞也因此传到中国的其他省市以及海外,其后广州中山二院肾内科医生刘剑伦入住香港酒店后,将病毒传染给了其余6名不同国籍的人。这些被传染者又将病毒通过国际旅行带到了加拿大、新加坡、越南。按照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对排除疫区的三大标准,其中之一就是不能有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输出的病例,但这一点广东省卫生部门显然没有做到。

就在广东省卫生部门向世人宣布广东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同时,广州市的各大医院陷入到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中。在广州这次抗“非典”过程中,中山二院和中山三院是“受灾”最严重的两家医院。中山二院总共有93名医务人员病倒,包括该院数位院级领导和主任医师。中山三院则有30多名。(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