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重生1991> 第87 卧虎藏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7 卧虎藏龙(2 / 2)

接着,这段“卧虎藏龙之经典武术歌舞篇”正式开始表演,只见舞台上空一个蒙着头巾女性装束的舞者吊着钢丝在空着从左到右打着空翻飞舞着落地,其后右边的则有一位梳着大辫子的男舞者打着跟斗,翻入场中……接着第三人随之出现,展现了电影中的“三个角色”。也许陈锋对此有些挑剔,看着舞台上这三位武者的表演,总是有种说不出的别扭的。尤其其中一人的那根常常的“猪尾巴”怎么看怎么不爽!

而李玟则站在舞台正中央的一处高台上,随着音乐声响起唱响了这首《ALoveBeforeTime》(超越时间的爱)。

“ALoveBeforeTime超越时间的爱

iftheskyopenedupforme如果天空为我打开

andthemountainsdisappeared群山消失

iftheseasdryturodust如果大海变干化为尘土

andthesunrefusedtorise太阳不再升起

iwouldstillfindmyway我还是会依靠在你眼里看到的光亮

………………

wellstay.always我们将永远沉浸在我们以前就拥有的爱里

inthelovethatwehavesharedbeforetime

iftheyearstakeaway如果时光带走我所有的记忆

everymemorythatihave

iwouldstillknowthewaythatwouldleadmebacktoyourside我还是能找到指引我回到你身边的路

thenorthstarmaydie北极星也许会消逝

butthelightthatiseeinyoureyeswillburntherealways但是我从你眼里看到的光亮,那被我们以前就拥有的爱所点燃的光亮,将永远燃烧……”

这首歌中文版名字叫做《月光爱人》。中英两个版本,陈锋都很喜欢,可以说是百听不厌,但记忆中这首歌虽然获得了最佳主题歌曲提名,但最终却是没能获奖,曾让陈锋为之不平。

李玟的表演赢得了现场热烈的赞赏,而李玟在台上展现的笑容也让大家对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玟一曲歌罢,《卧虎藏龙》再次迎来了一大奖项——“最佳摄影”奖,获奖人是鲍德熹,他是香港电影摄影师,出身于演艺世家,父亲鲍方和姐姐鲍起静都是著名演员,HKSC会员,这个奖项使他成为继黄宗沾之后第二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的华裔摄影师。陈锋记忆数据库中,2006年的时候,34420号小行星“Peterpau”是以鲍德熹的名字命名的,以表彰其电影方面的成就。

这个最佳摄影奖已经是《卧虎藏龙》的第二个奖项了,刚好跟《角斗士》扯平。

不过,紧接着的“最佳化妆奖”却是被《圣诞怪杰》的化妆师RickBaker和GailRowell-Ryan两人获得了,这个奖项《卧虎藏龙》也有获得提名。随后《BigMama》获得“最佳短记录片”奖,《我想成为…》获“最佳剧情短片”奖,《IntotheArmsofStrangers》获“最佳长记录片”,《角斗士》的JohnNelson,NeilCorbould,TimBurke,RobHarvey四人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至此《角斗士》一共将三个奖杯囊入了怀中。

一连颁发了这几个奖项后,又到了嘉宾表演时间,上场的是著名艺术家马友友。他为新力古典的专属音乐家,录制过近50张专辑,风格不一,显示他的音乐兴趣层面之广,曾获得过多次葛莱美奖。除了古典音乐的大提琴曲目,他也录制许多由他首演的新作品及专为他所写的乐曲。此外,他多项跨界的录音如与巴比.麦菲林合作的《天籁》、与麦尔和欧康诺合作的《民歌的马友友-阿帕拉契圆舞曲》、演出皮亚左拉作品的探戈灵魂”等,皆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2000年春将计划发行“阿帕拉契圆舞曲”的续篇《阿帕拉契之旅》。其最新录音发行《繁花似锦巴洛克》,收录重新编曲后的巴哈咏叹调、包凯利尼的协奏曲等,并由库普曼指挥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统乐团担任管统乐演奏(马友友的史特拉第瓦里大提琴为巴洛克时代乐器),另外一张“Solo”则收录柯大宜、大卫.怀德、齐尔品、盛宗亮等人作品,还包括新编曲独奏版的欧康诺《阿帕拉契圆舞曲》,整张专辑以无伴奏演出,做为他另一项“丝路”计划的前奏曲,当中以不同文化的角度,表现漂泊与扎根、创新与传统等不同主题。尽管马友友横跨多种音乐领域,他仍保持古典音乐最畅销音乐家地位,新专辑一发行便立刻打进“告示牌”古典音乐畅销名盘,并能在前15名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四张专辑同时在榜上的记录。可以说,他是当今华人古典音乐家的第一人。

他为法国出生的华裔美国人,祖父是一名地主;父亲马孝骏为音乐教育学博士,同时也是作曲家兼指挥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母亲卢雅文则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声乐女歌手。他开始学习的乐器是小提琴,後来是中提琴。4岁开始学钢琴与大提琴,5岁开始在观众面前演出。7岁与家人迁往美国纽约定居。8岁结识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萨尔斯,并且其与伦纳德.伯恩斯坦帮助下,在美国的卡耐基音乐厅与姐姐马友乘参加了第一次公开演出。这场演奏会是由伦纳德.伯恩斯所指挥,并且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上播出。马友友14岁中学毕业,并且以独奏者的身分,与哈佛雷蒂克里夫乐团(HarvardRadcliffeOrchestra)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变奏曲》。後来马友友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JuilliardSchool),在大提琴家雷奥纳多.罗斯(LeonardRose)门下学习。读了7年之後,虽然成绩名列前茅,但他却在尚未毕业之前便退学,并前往哈佛大学就读。他在这个时候逐渐成名,与许多重要的交响乐团一起演奏。这段期间马友友录制并演奏了巴哈的《大提琴组曲》(CelloSuites)。同时也经常与他在音乐学院时期所结交的好友钢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EmanuelAx),合作演出一些室内乐。

1997年,马友友费时多年完成一项将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结合多种表演艺术的创新诠释。内容不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乐会演出、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重新录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灵感”为题的内涵。演出共分成六部影片(六部组曲各一),以巴哈的音乐为出发点,再各自与马友友所激发的灵感结合,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包括花式滑冰好手托薇儿与狄恩、花园设计师梅瑟维、导演伊果杨和吉拉德)创造出新风貌的巴哈。影片在“公共电视台”及全球各大电视网播出,获奖无数,包括两项艾美奖、加拿大双子星奖16项提名及许多国际影展大奖,由新力古典发行录影带。

为发展大提琴演奏曲目,他时常演奏20世纪较不为人知的大提琴曲,许多现代作曲家皆为他量身订做新乐曲。曾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其中包括艾伯特(StephenAlbert)、丹尼波尔(RichardDanielpour)、哈比森(JohnHarbison)、柯希纳(LeonKirer)、李伯森(PeterLieberson)、卢塞(ChristopherRouse)、盛宗亮、谭盾、约翰-威廉斯等。这些不仅是为他而写的作品,马友友在作曲家的创作过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马友友除了不断在音乐舞台上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更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推动。他不但鼓励青少年接触音乐,更希望他们进一步参与创作。巡回演出期间,马友友都会排出时间指导大师班学生,甚至参与学生(包括非音乐科系学生)一些非正式的活动。同时,他也发展“家庭音乐会”,如在卡内基厅一系列“家庭音乐会”开幕中演出;在“Mr.Rogers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电视节目中,带领小听众群进入音乐世界。马友友竭尽所能地为儿童塑造一个音乐的空间,以丰富而生动的方式让音乐与创造力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1999年的夏天,马友友与名指挥巴伦波因合作,和一群来自中东的优秀杰出年轻音乐家们组成的“中东青年管弦乐团”一起演出研习,活动名为“1999文化之城”,于德国威玛举行。

从他广泛而多元的音乐事业,不难理解其不断寻求与听从不同的对话方式,以及对个人的艺术成长求新求变的态度。无论是演奏新乐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內乐、与年轻的音乐家及听众接角、探索西方古典传统外的文化及音乐型式,马友友努力从中找寻能激发想像力的元素。藉著与音乐家之间的互动,超越单一音乐风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将音乐化为一沟通的语言,跨越世界不同种族,拉进人与人之意距离。为达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国乐、中国传统乐器、非洲卡拉哈利的丛林音乐等。

评论家认为马友友“无所不奏”(omnivorous),比一般的古典音乐家更为兼容并蓄。马友友非常重视与小听众的接触,经常参与到音乐教育的各种活动中来,并鼓励青少年多多接触音乐,思考音乐和创作音乐。

而让陈锋非常佩服的是,1976年他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并取得人类学学士学位。1991年,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可以说是个文才双全的高智商人物。

此外,让人有些好奇的就是他的演奏乐器了——Domeniontagnana1733,这是一把在威尼斯组装的大提琴,要价250万美元,拥有270年以上的历史,暱称为Petunia,马友友曾有一次将它遗留在纽约的计程车里。後来找回且并未受损。马友友的另有一把原属杰奎琳.杜普蕾的大提琴,名为DavidovStradivarius,杜普蕾死後将其传给马友友,但是实际的拥有者仍然未知。除此之外,他还拥有一把碳纤维制成的大提琴,制作公司为波士顿的LuisandClark。

他现在进献现场表演的就是这把价值两百五十万美元的Montagnana1733。(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