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三百二十二章:红花与绿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百二十二章:红花与绿叶(1 / 2)

岳飞带着两万士兵匆匆赶去淮西战场助战,途中经过蔡州。

岳飞策马在远处眺望,蔡州的城墙上壁垒森严,一片沉寂,竟然没能发现一兵一卒。城墙上的黑旗排列有序,在秋风的猛烈吹送下,猎猎作响。

莫非这是一座空城?

岳飞敏锐地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诱敌入瓮之策,四周必定已经埋伏了大量的伪齐方面的伏兵。

《孙子兵法》有云:“…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

《孙子兵法》对于胜负之间的这些个描述和解释,套用在此时岳飞的身上,可谓是恰到好处,入木三分。

岳家军迅速转移到距离蔡州城五十多里的一个叫白塔的地方,让李成准备了很久的一个埋伏圈落空了。

李成收到了探子的回报,怒火中烧,悍然带着十万兵马从后面追了上来。

在兵力的对比上,李成的十万大军远远多于岳飞的两万人马。按理说,主动追击是李成方面应有的一个权利。

只不过,这一回李成又不长记性了。

就在李成的大军追得正爽之际,不提防背后竟然有人偷袭。

这次出手的岳飞的好兄弟王贵。

王贵把李成大军的后营给冲散了,还烧掉了大量的粮草和各种辎重,等李成的精锐骑兵回救的时候,王贵和他的属下已经消失无踪了

象这样的亏,恐怕连李成本人也记不清吃了多少回了。

身为伪齐的第一猛将。李成绝对不是一个庸人。相反。在南宋的初期。他的文治武功都是一流,甚至连高宗皇帝也曾经说过:“只要李成愿意归降,愿意给他一个节度使的名衔。”

可惜的是,他遇上了岳飞。

红花还需绿叶扶持,名士和猛将同样需要有分量的对手来衬托。比如,诸葛孔明的身边就有一个叫周瑜的猛人出现。

在岳飞的身边,当然也有很多绿叶的出现。完颜兀术是其中比较大的一片,而李成这一片的尺寸也颇为不小。

而用来衬托岳飞这朵红花的最大的那片叶子并不是一员武将。而是一名文官,他的名字叫秦桧;这片叶子的颜色非常特别,不是常见的绿色,而是深黑色的,黑到了比墨还黑,上千年时间也洗不干净。

岳飞领军,崇尚的是“兵无常形,水无常势”。

进攻与撤退之间,包围与反包围之间,袭击与反袭击之间。在岳飞的眼里,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用法。

假如硬说岳飞的用兵有什么法则。那就只有一条: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用最少的兵力消灭最多的敌人。

因此,在《武穆遗书》的要论一中如此写道:“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所以,李成虽然兵多,失败却是必然的。这是“技不如人”的结果

虽然后营被偷袭,李成却并没有放弃对岳家军的追击。

并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不敢放弃对岳家军主力的攻势。

如今李成埋伏起来的十万大军已经全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旦李成停止了对岳家军主力的追击,让岳飞喘上一口气,余下的结果,李成要面对的必然是岳家军那些无休无止的,恶心兼且烦人的,让人痛不欲生的偷袭和反追击。

说实在话,李成也是考虑了很久,用了很长的时间才鼓起的勇气。

一旦这道勇气消失不见了,自己就必败无疑。

李成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几经辛苦才鼓起来的勇气,却被另外一道豪情贯天的勇气所消磨殆尽。

这道豪情贯天的勇气的主人就是岳家踏白军的统制——董先。

当李成率领着他那十万大军来到一座河桥的前面,他突然发现:河桥的上面只有一员持枪的宋将;而河的对岸是一片树林,树林里隐隐有无数的兵马在埋伏。

河桥上的那员宋将乃厉声大喝曰:“我乃岳家踏白军的统制董先也!谁敢出来与我决一死战?”

董先的喝声如同响雷一般,伪齐军闻之,尽皆股栗。

咦,这个场景好熟悉喔,是不是曾经在哪里见过?

没错,目前的这个场景,和汉末魏、蜀、吴三国时期,张飞在长坂坡的桥上,单人匹马喝退曹操的百万大军,何其相似!!!

在这座无名的河桥之上,董先居然重演了当年燕人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的一幕。这一幕,在《百氏昭忠录》和《岳武穆公遗事》中有以下详细的记录:

董先遂择险地,伏其军于林莽中,独据河桥以待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