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二百三十二章:始作俑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百三十二章:始作俑者(1 / 2)

对于谏议大夫宋齐愈的说法,虞部员外郎张浚表示出了极大的忧虑。

《宋史。李纲传》中记载道:浚曰:“公受祸自此始矣。”

张浚对于宋齐愈和时局的担忧是有理由的。

当时应天府小朝廷在宰相李纲的主持下,朝廷中正在清算“僣逆附伪”的前大楚官员之罪。

也就是说,凡是与张邦昌有关、又或是靖康之耻时身在开封府汴梁城的前朝官员都有“僣逆附伪”的嫌疑。

宋齐愈曾奉命出使金营。而且,当宋齐愈从金营回来的时候,王时雍曾经偷偷问过他,金兵想让谁来做皇帝。

传说之中,宋齐愈在一张纸条上写了“张邦昌”三个字,这才有了王时雍首议推举张邦昌为帝的“僣伪”事件发生。

所以宋齐愈是在朝廷怀疑清算的范围之内。

根据美国人爱德华.墨菲所所提出的墨菲定律,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必定会出错;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作为宋齐愈的好朋友,张浚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对于谏议大夫宋齐愈的论纲三事之非,我们的李纲大人并没有作出任何文字上的回应,或是不愿,或是不屑,又或是不能。

只不过,李纲大人的这种沉默只限于笔上和嘴上;而在行动上,李纲大人的回应可谓是雷霆万钧,一发不可收拾

《宋史。李纲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时方论僣逆附伪之罪。于是逮齐愈。齐愈不承。狱吏曰:“王尚书辈所坐不轻,然但迁岭南,大谏第承,终不过逾岭尔。”齐愈引伏,遂戮之东市。

是的,在李纲大人的主使下,宋齐愈被关押受审,然后以蒙骗的手段让宋齐愈认罪。接着押送到京城的东市,斩首处死。

当然,宋齐愈的罪名并不是他的论纲三事之非,而是所谓的“僣逆附伪”

宋齐愈的被杀,在南京应天府的小朝廷里,可谓是“一石击起千重浪”。

宰相李纲以起狠辣的手段,颠覆了由大宋立国太祖赵匡胤所创立的不准杀死士大夫及进言者的禁令。

早在宋太祖赵匡胤的立国之初,就立下了盟誓:禁杀士大夫及进言者,有违此誓,吾必不佑也(《宋史.太祖本纪》)

然而盟誓之言犹在。谏议大夫宋齐愈却已经血染东市。

倒霉的宋齐愈,虽然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像样的名声。却是用他的鲜血,默默地影响着某些人

最先受到影响的自然是我们的李纲大人。

无论是在现在高宗皇帝的应天府朝廷,还是以前钦宗皇帝的开封府朝廷,李纲的人缘都是极差;只不过李纲为人清廉,做事公正不阿,那些主和派是对李纲有些无可奈何而已。

这一次宋齐愈的被杀,不只是犯了众怒,而是直接破坏了朝廷的法度(太祖的誓言)以及“刑不上大夫”的潜规格,让朝中群臣人人自危。

在宋室朝廷中,正七品或以上的官职已经是大夫级别的。武将的武翼大夫、文官的平和大夫都是正七品的。

宋齐愈事件之前,只要升迁到正七品或以上的官位,官员的生命和个人财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就算是宋朝最为激烈的新旧法党人之争,失败者顶多也就是贬职,流放外地为官,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大文豪苏轼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即便是最极端的太师蔡京,也只是在汴梁城内竖立了一个党人碑,不让这些党人的后裔再一次回到朝廷,如此而已。

而宋齐愈的被杀,活生生地把朝廷中所有七品以上官员的这种保障给剥夺了,你让那些官员如何能够不急?

于是乎,在宋齐愈的好朋友张浚的串联之下,李纲马上被大部分的同僚一起弹劾,再被高宗皇帝所罢免,调迁到湖北为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