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二百二十八章:浚州黄河大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百二十八章:浚州黄河大桥(1 / 2)

建炎元年十二月冬,金国再一次倾尽全国的力龗量,兵分两路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南侵入寇宋朝。

主帅完颜粘罕负责东路大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穿越太行山,由河阳(今河南孟州)渡河,进入河南,直逼开封府。

副元帅完颜兀术负责西路大军,在山西的西南渡河,取道同州(今陕西大荔),闯入关中地区,目标直指汴梁城。

金国在前年和去年的大规模出兵,虽然都不能算是一帆风顺,但最龗后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尤其是在去年的靖康之变中,更是把宋人皇帝的老巢都给端掉了。

金国这第三次出兵,无论从人数、粮草、装备等方面,都比前两次要更强。所以,金兵这次的出动只有一个目标——斩草除根。

不但要拿下开封府汴梁城,更要乘胜追击,直捣南京应天府,活捉高宗赵构。

在金主完颜吴乞买的心里,开始产生了一统中国,千秋万代的想法

与上两次出兵大宋一样,完颜兀术抽了支好签,路程比起完颜粘罕的东路军要短上许多,因此,也更早些与宋兵短兵相接。

以往金兵与宋军相遇,大多是在宋人的城池下面;因为在野外空旷的地方,宋军一旦听到有金兵的消息,基本上都是闻风而逃。

不过,这一次金宋两军相遇的地方有些特别。既不是在城池周边。也不是在郊野空旷地带。而是在黄河上的一条大桥两边

北宋时期,黄河之上有两座著名的大桥。一座是建于唐代,在天朝小学语文课本中讲到架舟捞铁牛故事中所提及的浦津桥;另一座就是如今宋金两军在相互对峙的浚州黄河大桥。

浚州黄河大桥建成于北宋政和五年,跨越大伾、凤凰、紫金三山,和浚州、滑州两个州府。

该桥分为两段,徽宗赵佶下诏赐名,大伾山至凤凰山段的浮桥曰天成桥,属浚州;凤凰山至紫金山段的浮桥曰荣光桥(后改为圣功桥)。属滑州。

宋代是黄河在浚的最龗后时期。当时,由于滑州境内土质疏松,因此处于此境内的河堤经常决口,有人提议在浚州境内开河分流。

于是,朝廷调发黄河沿岸百姓修筑工程,民不聊生。正如《宋史》中所言:“每岁春首,骚动数路,常至败家破产”。

政和四年十一月,督水使孟昌龄献议:“导河大伾,可置永久浮桥”。

他提议引黄河水。使之通过大伾山及东北二小山(紫金山、凤凰山),使其分为两股而过。在下流合二为一,由此以三山为桥墩,修筑浮桥,将“省费数十百倍,宽河朔诸路之役”。

宋廷喜而从之,任孟昌龄为都水监,征集黄河两岸民夫数十万,并于浚州大伾、凤凰、紫金三山间建浮桥两座。

六月,宋徽宗下诏于河北、京东、京西路,并嘉赏开河修桥有功的官员。诏书曰:“凿山郦渠,循九河既导之迹,为梁跨趾,成万事永赖之功……人绝往来之阻,地无南北之殊……”

又诏:“居山至大伾山浮桥属浚州者,赐名天成桥;居山至汝子山浮桥属滑州者,赐名荣光桥。”不久,改荣光曰圣功。同年七月,御制桥名,摩崖以刻之。并建有三山桥铭阁,丞相蔡京请示命名为“缵禹继文之阁”,门曰“铭功之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