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二百二十六章:**回到解放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百二十六章:**回到解放前(1 / 2)

如是者,岳飞连珠箭射出,在很短的时间内,竟然把满满一箭囊里的穿长箭全部射出,一支不剩。

穿云箭尖锐、急速、刺耳的破空之声,在汜水关的半空中,连成了一曲催命乐章,笼罩住金兵所有的掌旗手。

箭囊的满载是三十六支,但是,等金兵阵地中央的三十六杆大旗应声倒下之后,紧接着,金兵阵中剩余的旗帜不约而同地各自无声倒下了。

在血腥而残酷无情的战场上,能保住性命的人并不一定是站在胜利的一方,但一定都是识时务者,懂得见机行事。

还有什么比自己的生命更加的珍贵?

……

在古代的中国,军旗有着非常重要的含义。

首先,军旗带有强烈的图腾崇拜色彩,是军队里的一种信仰,也是一支军队的精神和灵魂的所在。因此在《释名?释兵》里有这样的一种说法:“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如猛虎”。

其次,在战场上,军旗是身份辨识的重要工具。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旗帜,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兵种也有不同的旗帜,敌我双方旗帜的差异就更明显了。

最重要的一点,在战场上,军旗是指挥战斗,发施号令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在古代,军令的传送和下达大,大都使用旗帜、金鼓、号炮和号角。在这里,旗帜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金鼓、号炮和号角这些命令的来源和调度,就是根据旗令而走;旗令一倒。其他的工具就变成哑巴。命令也就发不出龗去了。

正因为如此。所有在中国古时有个说法,就是“旗倒人亡,财破军灭。”

所以,唐代诗人韩愈在他的《奉酬振武胡十二仗大夫》中有这样的诗句:“戎旆暂停辞社树,里门先下敬乡人”。

戎旆就是军旗。连戎旆都暂时停放在祠堂的树下,战事肯定也都消停了,因此才有机会里门先下敬乡人。

…………………………………………

诺大的一个金兵万骑方阵,如今只剩下了主帅纥石烈志宁身后的那杆大旗还在巍然屹立着。迎风飘扬。

这杆大旗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大旆”,又可以叫做“旄旆”。

旄念“毛”音,说的是这面大旗是用牦牛尾巴上的毛来编织而成的;旆念“佩”音,说的是这面大旗的尾端全都添加了尖角用做装饰,而且呈燕尾状。

如此珍贵的大旗,唯有军中的主帅,又或是金国的王爷,才有资格用。

这杆大旗,已经倒下了三次。死了三名掌旗兵,依然还有不怕死的勇士站出来。接替死者。

血性,存在于每一个民族中,不管是这个民族是强是弱

岳飞的背后,已经重新换了一囊箭。

这种穿云箭,岳飞只有三壶,真用完了,可是要花费一段时间方能补充上。

所以打扫战场的工作非常的重要,不可或缺。

岳飞把双手轻轻来回晃动,放松一下肌肉,然后重新拿起铁胎震天弓,搭上穿云箭,两臂使力,弓弦绷紧。

“嗖、嗖、嗖”,三道凌厉的风声响过,几丈高的金国主帅大旗“旄旆”,从中间折断成两截,原先高高悬挂在半空的“旄旆”旗面,轰然跌落地面,扬起了一阵灰尘,再也不能够迎风飘扬了。

碗口般粗壮的旗杆,赫然是被岳飞所发出的连珠三箭所射断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