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第一百三十四章:初会金兀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四章:初会金兀术(1 / 2)

马蹄声响处,从山坡上往下看,一支马队出现了,从远到近,越来越清晰。

对方起码也有两三百骑兵,而且全身披挂整齐;身上的精铁甲片,手中紧握的长兵器,在夕阳的照映下,一片耀目的光芒。

随着迎面而来的凉风,隐约听到远方传来非常有规律,富于节奏感的马蹄声和骑兵们口中不断发出的“呼、哈”的吆喝声。

完颜兀术心里一紧,眼前的这支马队绝对不简单。

假如一支骑兵马队,冲锋的时候一拥而上,战马之间相互没有呼应;骑兵们各自为战,各有各的打法,导致战马的蹄声纷繁杂乱,俗称“碎碎步”;这样的马队,只能称为乌合之众,冲击的力度有限。

而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马队,最注重的就是战马之间的呼应:包括同一排的战马、前后排的战马;对于战马前后马蹄的落点,每一步的距离、幅度、等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所谓的“呼、应”,通常而言,分三步一呼应、五步一呼应和十步一呼应三种。

三步一呼应是战马走三步,前排的骑兵就喊一声;战马再走三步,后排的骑兵又喊一声,如此循环。这种安排,能让战马达到最大的同步性,发挥出最大的冲击力龗量。

前一声叫“呼”,后一声叫“应”。而岳家的背嵬军把后面一声叫“哈”。

三步一呼应和五步一呼应多用于阵前冲锋,而十步一呼应多用于长途急行军。

一句话总结:就是要控制节奏。节奏感越强的马队,冲击力度就越强。

中国历史上,对骑兵呼应要求最严格的应该份属李世民的玄甲军。

唐初洛阳、虎牢关之役,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增援王世充,李世民派三千五百名玄甲精兵前来突袭:三千五百玄甲精兵奋勇疾进,声威撼天动地,竟盖夏王十万众。秦王驰骑深入,反覆四五合,然後大破之。《旧唐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四/窦建德》

麒麟山这支骑兵队伍所用的呼应之法乃是遵循梁山的旧例,效果却是出奇的好。

………………………………………………

从远处传来的马蹄声和骑兵的呼应吆喝声来判断,眼前向着营寨猛扑过来的这支马队,显然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骑兵队伍。

虽然还有一段距离,槐树小寨地面上的枯叶已经开始随着那马蹄声而起落躁动不止。

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丝丝的杀气,形势越来越紧迫!

完颜兀术眼睛一扫自己的阵营:时间太过匆促,除了五名跟随自己回来的金狼勇士,其他的士兵全都没有披挂整齐:

已经上了战马,出了营寨,手持武器的前队骑兵只有七八十人,但人马都没来得及披上盔甲,在战场上相当于裸奔。

中队的骑兵虽然已经找到自己的马匹,但还在马廊外整装---绑马鞍,穿戴盔甲,挂弓,捎带箭壶,等等,忙个不停,最快也要一炷香的功夫才能披挂整齐。

而后队还有起码七八十人还在马廊外排队

完颜兀术急得满身冒汗,大声吆喝道:“后队退出马廊,各自寻找拒马,并长枪,到前队三丈远处设置障碍。”

前队人少,与对手冲刺硬碰肯定要吃亏。万一被对手冲到营寨里面,余下的士兵就会变成待宰的羔羊。不如靠着地形和营寨的建筑,先筑起一道简易的防线,拖延一下时间。

只要中队的战士能够全身披挂整齐,帮战马也戴上盔甲,结成拐子马,这一仗就能稳稳当当地赢下来。

女真人对自己的拐子马和铁浮屠有着盲目的信任。

槐树小寨外原有的拒马和拦栅早已不见了,后队的女真士兵唯有在营寨中胡乱找些粗大的木头,扔在队伍的前面,权做障碍,自己则手持狼牙棒或是大刀,做好了当炮灰的心理准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