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寻龙档案> 第124章 河床化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4章 河床化石(2 / 2)

于是随后,新的观点,很快便出现了。

专家们细致的考察了当地,发现卧龙岗地表有一层砂成岩,有海岸阶地的波痕。路边又有裸露的海蚀岩,石上还有水流冲刷的沟痕与风洞,可算是一种砂成岩结体。而在山坡上还有一些蛋当地人所说的“龙蛋”,但是专家们却认为那是海龟蛋。

所以,根据这些证据,有专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姜窑村一带,曾经是大海海边,山岗的位置就是海岸阶地,而石龙就位于古海浅海的位置。他认为,石龙实际上是古海沙在自然脱水、固化、收缩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巨型脊柱形状。也就是说,在古代的海消失后,原来沉积在海底的泥沙,慢慢变干,并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形态。

但是,这个说法却仍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这里边仍有三个问题讲不清楚。

一、邯郸是否曾经真的是一片汪洋大海呢?谁能证明?!

而实际上,从第四纪即248万年以来,邯郸附近并没有关于海相方面的记录。而石龙形成时间仅10万年左右,所以不可能是海底沙沉积而成的。而且在当地考察也没有发现海相的证据。

二、这些石龙不管是什么原因生成的,却又怎么会一下子出现了十条之多,并且如此有规律地排列着呢?

嗨......

......

一直谈到了许久,也一直争论了许久。

而许久之后,被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答案,却是终于诞生了。

前面说过,当时从卧龙岗上发现了波痕地形。而这所谓的波痕地形,既可能出现在海边,也可能出现在湖边、河边,甚至是沙漠里。只要当地有流体,比如风或水,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波痕地形。

经过一通分析后,便得出这样的结论:大约十万年前,石龙出现的地区是古河道,后来河道慢慢干涸,古河道中的沙子逐渐脱水、固化、收缩。而且,河道两边还掺有一些泥土,泥土的收缩率又高于沙子。

因此,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变成中间隆起,而两边变凹的圆柱形状!

而石龙体上的沙体颗粒均匀,当它们固化收缩并断裂时,受力均匀,石龙的骨节就呈等距离断开了。

至于龙爪之类的旁物,专家们解释说,这些其实是古河道原本的小汊支,里面也留有沙子。沙子同古道河沙一起变化,就形成了类似龙爪的外形。

另外,之所以会出现十条石龙,是因为河道总是在不断改道,平行移动,河流移走后剩下的河道堆满沙子,于是便最终形成了数条相对平行的石龙。而我们在大石龙身上看到的粘合物,实际上是后来的一些沙子在凝固之前渗进了裂缝中才形成的。

所以,经过一番详细的考察和论证,专家们最后推测是——这些巨大无比的古石龙,其实是天然形成的古河道钙化石!

而已......

......

万三又是眉飞色舞的好一通比比,直比比的唾沫星子乱飞。

“哦......我彻底的明白了,你是说......这块大石头,本就是这河道的化石?”大师恍然大悟道。没错儿,这次他算是听明白了。按照万三的说法儿,这块两百多米长的圆柱形巨石,正是一条河床的化石!

“嘿,这以往只听说那动物或是植物可以生成化石,却没想到,这河床也会变成这化石呀......”叶秋十分惊奇的说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