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汉末独行> 第二百六十九章 西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九章 西川(1 / 2)

许褚的声音雄壮,此时他的雄壮之中还带着些许的沙哑,这一生凄厉的大吼,让这里的气氛再次变得凄厉哀伤了起来。

就连一直强忍着悲伤,不流一滴眼泪的任城王妃孙氏,此时都忍受不住了,一下子就崩溃了。

“送!”众多虎卫军也紧随其后,高声大喝着,“任城王!”

“送!”虎卫军之后,变成了威武百官的大喝,“任城王!”

“送!”最后的最后,就是无数的士卒在大喝,“任城王!”

为任城王曹彰送行的声音此起彼伏,一阵阵高声呼喊的浪潮,响彻了洛阳城!

“起棺!”曹丕取代了曹彰儿子曹楷的身份,直接宣布了起棺!

而负责抬棺的也不单单是曹丕封赏给曹彰的虎贲军,最前面的那个人,赫然是曹丕的嫡长子,平原王曹叡!

这一幕更是让众人心惊胆战,没有想到棺材里这个家伙居然还有这种殊荣!

曹彰那重达数百斤的实木棺材,可以算得上是洛阳城中最好的了!

而曹彰的这场葬礼也可以算得上是这洛阳城中最高的了。

曹丕在不久之前,下发了一份诏书,名字叫做《终制》。

其实各朝各代都有做《终制》的习惯,同时也算是让这满朝的文武知道知道,这个皇帝的性格如何。

而曹丕的《终制》通篇透露着这个信息,抠门,几乎极致的抠门!

“礼,国君即位为椑,椑音扶历反。存不忘亡也。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

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骨无痛痒之知,頉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

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

季孙以玙璠敛,孔子历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

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莒不臣,以为弃君于恶。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

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

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莒、明帝之戒,存于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

‘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前又以表其处矣。

盖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延陵葬子,远在嬴、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闲,不足为远。

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

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

这篇《终制》非但没有提倡奢华下葬,没有提倡陪葬和活祭不说,还从头到尾都都在告诉天下百姓,他们日子不好过!

赶紧保护照顾好自己,至于父母兄弟的葬礼墓地,尽量简单,归隐山林也不是一个坏了的选择!

至于汉代的丁忧礼仪,一直在崇尚儒家的曹丕也有所更改!

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也必须离职,这是大汉奉行了足足四百年的丁忧!

但是曹丕提出来的是,於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

这个都不能说是简陋了,这是纯粹的要改变一个习俗和观念啊!

在这种情况下,在曹丕给自己的《终制》都定下来了基调之后,曹丕给了曹彰完全不同的待遇!

下葬之时,朝廷赐他銮辂龙旗、虎贲勇士一百人,仿照汉朝东平王刘苍的旧例!

这简直就是完全超规格了,别说这个时期的人物了,整个大汉也就是他效仿的那位东平王刘苍能够比拟!

东平王刘苍,汉光武大帝刘秀的亲生儿子不说,还是最有才华,最有潜力的那一个,甚至有野史记载他曾经差点成为了大汉皇帝!

汉明帝永平元年为骠骑将军在朝辅政,也是整个大汉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朝廷之中位极人臣辅政的藩王!

不单单如此,每当汉明帝出外巡视时,便由刘苍在京留守,侍卫皇太后,也就是所谓的监国!

这个人一声辅佐了明章两任皇帝,并且深受他们的信任!

在刘苍日后,他得到的待遇,堪称数百年之最了!

从刘苍生病开始,汉章帝迅速派遣名医,小黄门照看疾病,使者的车驾往来不断。

又设置千里驿马,传递消息问候起居情况。

第二年正月亮,帝下诏告诉中傅,封存然后献上刘苍自建垂以来的奏章及所作害、记、赋、颂、七言、别字、歌诗,汇集在一起以便阅览它们。

同时在刘苍去世之后,下葬那更是重中之重了!

章帝派遣大鸿膻持节,五官中郎将副监督丧葬,以及将作使者共六人,命四姓小侯诸国王公主全都到束平奔丧,赐钱前后一亿,布九葛匹。

等到正式下葬时,汉章帝那更是亲自下策说:“建初八年三月己卯。

皇帝说:王宏大显赫,为王室辛勤工作,先帝[新 www.xsbiquge.info]亲自策命,在前世便已明显。出京城担任藩王辅助国家,蛊尊慈慎彰明德行,遵循礼制而不违背,在百姓中有着好的名望。

上天不善,不报答有上等仁德之人,使我只剩下一个人,日夜孤孤单单,设有终时。如今韶命有司加赐鸾车乘马,龙旗九条飘带,百名虎贲,护送王去。

不是我那惠王,谁能受此恩惠!如王魂魄有灵,保住这恩宠和荣耀。呜呼哀哉。”

(原文是真找不到了,这是东拼瞎凑的翻译版本了,能够看出来,这个待遇很厉害!)

大汉东平王葬礼就已经是这么多年天下葬礼的天花板了,但凡是这个规格的,那绝对是对皇帝和对国家有极大恩惠的!

都也让满朝文武为一个人办事送葬,这种待遇,若非有补天之功的亲信之人,断然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曹丕给他谥号“威王”,送他东平王故事一般的葬礼,都挡不住他的愧疚!

就在曹丕亲自扶棺,平原王曹叡亲自抬着棺木的这种情形之下,任城王曹彰的棺木终于被他们给抬了出来!

就在曹彰的棺材一上洛阳城的街道,整个天空一下子就变得阴暗起来了!

太阳迅速的被遮住,大风也非常快速的吹了起来。

狂风带着呜咽的声音从天空之中,就这么响彻起来了。

“这声音…怎么听着这么像是哭泣?”曹丕等人并不是傻子,这么明显的声音哪里能够听不到的!

一直在队伍里混着的桑干听到了这些呜咽之声,突然脸色大变,整个人都开始了颤抖起来了!

而远处的曹丕,也将贾诩找了过来,询问他这是什么异像!

“回陛下的话,这些呜咽之人,都是给任城王的送丧者!

他们据说都是过去因战乱而死的魂灵,也没有棺椁收殓。

任城王仁慈恩惠,埋葬了这些枯骨。死者在地下有灵,心知感激,所以赞美其恩德。”

贾诩不知道这个解释合不合适,但是这空中的呜咽之声,这突如其来的昏暗,再加上他不久之前得到的消息,他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拾遗记眠七》:“任城王彰,武帝之子也。

少而刚毅,学阴阳纬候之术,诵《六经》、《洪范》之书数千言。

武帝谋伐吴、蜀,问彰取便利行师之决。

王善左右射,学击剑,百步中髭发。时乐浪献虎,文如锦斑,以鉄为槛,枭殷之徒,莫敢轻视。

彰曳虎尾以绕臂,虎弭耳无声。莫不服其神勇。时南越献白象子在帝前,彰手顿其鼻,象伏不动。

文帝鋳万斤钟,置崇华殿,欲徙之,力士百人不能动,彰乃负之而趋。四方闻其神勇,皆寝兵自固。

帝曰:“以王之雄武,吞并巴蜀,如鸱衔腐鼠耳!”彰薨,如汉东平王葬礼。

及丧出,空中闻数百人泣声。送者皆言,昔乱军相伤杀者,皆无棺椁,王之仁惠,收其朽骨,死者欢于地下,精灵知感,故人美王之德。国史撰《任城王旧事》三卷,晋初藏于秘阁。”

这段记载算不得什么正式的记载,毕竟这是出自《拾遗记》,那玩意据说是西晋时期写的小说,但是作者将这个写出来,是因为里面提到了另一本书,《任城王旧事》算得上是正史,其中包括爱妾换马等等记载。

不过这本《任城王旧事》被收录到了晋朝的宫廷,也就是传说中的秘阁之中,说实在的不好说还能找到。

至于这件所谓的历史记载,其实作者如果往往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说白了也可以理解为那天天气不好,空中传来哭嚎的声音,完全可以理解为风声,再加上任城王曹彰收敛尸骸,主要是想要说这就是任城王曹彰仁义!)

曹丕听着那如同发出来呜咽之声的阵阵阴风狂风,心中也是概慨万千!

曹丕带着曹彰的棺木,一路几乎没有阻挠的来到了下葬的地方!

看着被放进洞穴之中的棺木,便是曹丕这种人,都忍不住满脸都是泪千行!

看着一捧一捧的土覆盖到棺材上,这才让曹丕觉得自己的心,都开始了抽搐!

他这个弟弟啊,为了曹氏征战了小半辈子,三十五岁的年纪却是已经在外面漂泊了将近二十年,真的可谓是一生征战,满是荣耀。

(根据清朝的刘廷玑所著《在园杂志》记载:曹操赎回蔡文姬之际,曾命曹彰兵临塞北,威胁南匈奴。

《在园杂志》: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胁赎而归。

蔡文姬归汉乃是建安十一年的时候,被曹操从匈奴带回来的,若是《在园杂志》记载的没问题的话,建安十一年的时候,曹彰就应该已经出手过不少次了,或者说他已经在塞外有过些许的成就了。

对于这种推理,作者反倒是非常认可的,陈寿些《三国志》的时候,很是偏向晋朝司马家,还有天下的诸多世家,并且这个人的人品着实有些一般。

任城王曹彰在《三国志》之中的记载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件事,那就是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任城王曹彰动手前往幽州,出现在幽州战场上,作为一路主帅冲锋陷阵,大破乌桓。

但是这却是有问题的,因为曹丕在此之前的记载太模糊了,根本就没有记载,如果说这的就没有独立领军的经验,在汉中大战那么重要的场合之中,曹彰又怎么可能被单独委以重任?

要知道当初的曹氏可是有着众多大将在身的,其他的暂且不说,夏侯家的夏侯元让都还活着呢,五子良将之中的几人也不是调任不出去,为何非要让曹彰这个年纪不到三十的人出手。

而且若是看不起乌桓人,也不至于就将这件事单独列出来啊,毕竟这次记载之中,乌桓的势力可不算多么大,当然了,作者单独觉得这件事情有水分,我说的不是多了,是说少了....

在史书之中,我们还能够看到的几件事,都是有关于曹彰记载的。

曹彰从小就善于射箭、驾车,臂力过人,徒手能与猛兽格斗,不怕危险困难。几次跟随曹操征伐,志向慷慨昂扬。

曹操曾经批评他说:“你不向往读书学习圣贤之道,却好骑马击剑,这都是只能对付一个人的,哪值得珍贵!”督促他学习《诗经》、《尚书》。

曹彰对身边的人说:“大丈夫应当效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大将军,率领十万之众在沙漠上驰骋,驱逐戎狄,建功立业,哪能作博士呢?”

《三国志》: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另外,在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为鄢陵候,那个时候封侯不是曹丕的时代,你是亲属,你就可以封侯封王。

曹操的时代,你若是没有足够的功勋,你便无法封为侯爵,不单单如此,他对于自己的儿子要求的更加的高,曹丕,曹植,曹彰,曹宇,包括早起死去的曹冲,在曹操时期封侯,那可是相当困难的。

曹丕就不说了,争夺王位失败了,封侯都和他没有关系,至于曹植,数次代理监国,处理朝廷之事情,被封为临淄侯,那也是在曹植数次跟在曹操的身边征战之后。

赤壁大战,曹操西征等等这种极大规模的战役,还是真动手的那种,曹植最后还混到了临淄侯的爵位,至于曹彰在建安二十一年,他的军功需要的可不会小。

并且史书上也的确是有所记载,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其中的数从征伐能够看得出来,曹彰挺不容易的,毕竟他和曹丕的关系那么好,曹植和曹植麾下的那些人对他恐怕都不会那么的友善!

《三国志》::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从这里绝对能够看得出来,当时太子曹丕和当时的鄢陵候曹彰那是一对儿十足十的好基友,一个真敢说,一个真敢信的那种。

另外对于陈寿恶意去除任城王曹彰记载的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在曹彰乌桓立功之时,汉中大战的一次对话。

《魏略》: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於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乃召彰。彰晨夜进道,西到长安而太祖已还,从汉中而归。彰须黄,故以呼之。

当时在汉中大战之时,刘备一方最为出彩的年轻人应该就是刘玄德的螟蛉之子刘封了,而刘封并不是如同罗老先生的《三国演义》那样记载的那般无能。

在《三国演义》之中,刘封是一个志大才疏之人,跟随刘玄德进入西川,没有多大的建树,跟随刘玄德进入汉中,更是没有太好的建树,被徐晃打,别曹彰暴揍等等。

但是在历史之中的刘封,却是和这些记载截然不同。

《三国志·刘封传》: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在他为数不多的记载之中,有这么一句话,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

所在战克,换到现在的话语那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刘备在汉中大战的时候,让刘封前去耀武扬威,那个时候汉中大战虽然已经是快要终点了,但是那个时候的汉中可不是什么善地,当时的汉中仍然聚集了曹氏和刘备麾下近乎八成的高人!

刘玄德麾下的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吴懿等人全数都在,曹氏之中整个雍凉一脉加上关中三辅之地,还有从中原调入的些许人马,也都在汉中和刘玄德大战。

其中曹操后代之中,曹真,曹休两个人全都在汉待着,曹真的地位那不用说了,在曹操的时期都已经可以任一路偏师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说出来的并不是让曹真从汉中而来,反而是将远处的曹彰出现在这里,那只能说明两件事情。

第一,曹彰的威望比曹真还要高,至少在曹氏之中,曹彰的威望更加的高一些。

第二,曹彰的威望在刘氏比之曹真也要高,因为这件事刘玄德和曹子丹都没有反驳,而且曹操还真叫人去了。

在曹操活着的时候,满天下能够独领偏师的绝大部分都是他那个时代的老将老臣,只有两个小辈能够和老辈将领平起平坐。

一个就是曹真曹子丹,从黄巾之乱就开始跟在曹操的身边,征战天下,同样打了几十年的仗,说他是老一代的将领其实都说得过去。

第二个就是曹彰了,曹彰唯二的主帅经历,其中之一就是出征乌桓,在幽州大破乌桓。第二就是坐镇长安,提防西川大军出山!

这个位置相当于什么,长安这个地方连着雍凉和西川汉中两个地方,面对西川的时候,他是代替了当初已经故去的夏侯渊,同样的面对雍凉之地的时候,他的作用相当于那个被魏讽连累了的钟繇。

所以说,这是一个在三十岁就能够在曹氏重臣之中几乎封顶的人物,按照这个说法计算,曹彰当时在曹氏之中的势力地位,也就是夏侯元让和曹子孝两个人能够比拟了,其他人都不够资格。

曹丕时期的两任征南将军,夏侯尚和夏侯儒兄弟都曾经是曹彰的麾下,征东将军曹休和中军大将军曹真也是在曹彰卸任之后,他们两个才敢上去的。

最后再说一下曹彰在西川的威望有多么大,这一点从和曹彰战阵过的魏延嘴里能够看出来。

《魏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这段记载是不是特熟悉,魏延献计子午谷奇谋,这里是不是和曹彰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咱们细品这件事。

魏延为什么敢说子午谷奇谋,支持他这么做的是什么,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

在魏延的眼中,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所以只要自己一动手他就会逃跑,然后自己带着五千精锐足够杀进去了。

但是这段说夏侯楙的话,让他在汉中初期的时候他敢说么?

魏延最开始镇守汉中的时候,那时候正好是曹操撤军,汉中归属刘玄德,曹子文坐镇长安的时候。

《三国志》: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是魏延的答案,他只敢说抵抗,他敢说和夏侯楙的时候,我直接带着五千精锐怎么样怎么样。

魏延那是什么人物,骄傲的不下于关羽,他在曹彰坐镇长安的时候,都是老老实实的,到黄初七年,他都不敢想着出兵,这是因为什么,说明曹丕时代的几个人十分的有威望。

曹丕,曹彰,曹真三个人足够让骄傲的西川势力,都选择蛰伏下去。)

.....言归正传.....

曹彰在万众瞩目之下,成功的被葬入了早就已经选好的地方,就守在曹丕的身边,首阳山上面的首阳陵,那是曹丕给自己选好的地方。

他不想和他父亲一样,弄七十来座坟墓,最后弄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亲爹坟在哪儿呢,又没有什么多好的陪葬品,曹丕也不知道他爹这是想要干什么,好像自己会刨他坟头子一样。

曹丕早早的就给自己选好了坟墓,就是首阳陵,山不好水不好,简简单单的,就让自己在这里长眠了了账,但是曹丕也没有想到,第一个能够进入首阳陵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亲生弟弟。

曹彰出殡,曹植亲自写出来了一篇《任城王诔》表示哀悼。

曹丕嫡长子,平原王曹叡亲自抬棺做首。

曹丕亲自扶棺出走,同时在任城的封地,曹彰会再次矗立衣冠冢,作为哀思叨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