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数艘帆船排着横队,乘风行驶,船尾舱门大开,起重横梁上拖曳着粗硕的麻绳,麻绳的一头浸入湖水之中,在水面划出一道道痕迹。
李笠看了一眼数十步外的岸边,只见岸上遍布林木,郁郁葱葱,不时有惊鸟飞起,直冲天际。
从下网之后,船的航行速度渐渐变慢,李笠抬头看看船帆,却见麻布所制船帆已经鼓囊囊,都满了风。
这是软帆船,顺风时航行速度极快,现在却无法带动船只快速前进,看来,释放的大网,在湖底网中了许多东西。
“收网!收网!!”
伴随着呼喊声,船员们奋力转动绞盘,要把沉甸甸的耙网,连同网中的河蚌一起,拖上船来。
彭蠡湖里有大量河蚌(淡水蚌),这些河蚌之中,当然有一定几率存在珍珠(淡水珠)。
但几率较低,偶尔发现珍珠,成色好的更少。
所以,自古以来,彭蠡湖畔的渔民,偶尔会从捞上来的河蚌里发现珍珠,但只有品相好的珍珠,才能拿去换钱。
李笠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在湖里打渔时,也会时不时捞上河蚌,然后满怀期待的开蚌,祈求老天保佑,河蚌里有珍珠。
然而,珍珠偶尔会有,甚至一个河蚌里能有几粒、十几粒,却都是畸形的残次品,所以“意外捞到好珍珠发财”这样的愿望从没实现过。
有时可以在一枚河蚌里发现几粒珍珠,但成色都很差,根本就不值钱。
所以,要想靠采珠发家,是很困难的事情。
而珠役,毫无疑问会把许多人逼到绝路,想到这里,李笠看向即将收起的大网。
这是特制网具,名为“耙网”,是一个大铁耙加上网兜,可以如同耙子耙地一般,将河床、海床上的蚌“耙”到网中。
这就是专门用于捕捞河蚌、海蚌的网具,以前,他在博物馆见过小模型。
然后通过看展出,得知古代采珠人的血泪史。
珍珠,自古以来就深受富贵人家的喜爱,中原的主要珍珠产地都在沿海地区,比较有名的就是南海边合浦郡所产珍珠。
秦汉之际,采集海珠的方法极为原始,采珠人口衔尖刀,腰间系长绳,光着身子潜入海底,寻找珠贝。
憋气潜水的时间很短,但为了增加在海底的‘工作时间’,采珠人一般要到快憋不住了,才会扯动腰间绳索,让船上同伴将自己扯上去。
海里情况复杂,十分凶险,既有鲨鱼,也有暗流涌动,采珠人一不留神就会命丧海中,船上同伴拉上来的可能是残缺的遗体,甚至连遗体都没有。
遇到危险,即便侥幸逃生,也很容易断手断脚,变成残疾。
采珠需要身强力壮的人,而历代朝廷对珍珠的需求很大,于是地方官用尽一切手段,逼迫沿海居民下海采珠,无数家庭为此家破人亡。
一粒粒光彩夺目的珍珠,其实是无数人血泪凝固而成。
随着时代发展,采珠的技术有了更新,渐渐地,采珠人的装备丰富起来,到了明代,甚至出现了简易的通气设备。
但是下海采珠的风险依旧很大,采珠这个行业,依旧是高风险行业。
即便有了“耙采”、“筐采”等技术,采珠人的伤亡率依旧很高。
海珠采集是这样,河珠采集也好不到哪里去。
江河湖泊里的淡水蚌,也有几率产出珍珠——淡水珠(河珠),但河蚌的产珠率很低,在江河湖泊里采集河蚌,虽然不会遇到鲨鱼,但毒蛇、暗流依旧难免。
隆冬时节,频繁入水、出水很容易着凉,染上风寒,一旦患病[新 www.x],意味着一个壮劳动力命不久矣,而为了治病,还会花费大量钱财,拖垮家里。
这就是渔民的悲哀,无论是打渔捕捞各种水产,还是采集河珠,稍不留神,就会染病身亡。
李家就是万千不幸家庭中的一个,李二郎冬天捕鱼受寒生病去世,而李三郎也差点因此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