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九零年代艺术家> 第212章 祖孙三代的隔阂(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2章 祖孙三代的隔阂(1)(2 / 2)

林初夏不乐意了,上一世,她就不是啃老族,这一世,咋能凭白被人扣上这么口“黑锅”?

“你知道,当年,你找人,将我们一家四口人的户口迁出来,爷爷为什么没听你的劝,将我们一家当初分到的地交回村里,而是拉上三叔和四叔两家人,继续辛劳地种地?”

除了老人家固有的“留条后路”的想法,更多的,却是他们这代“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一辈子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最憨厚朴补的老农,下意识地生出来的“趁着能动的时候,多种些地补贴他们一家”的想法。

“你知道,这些年,爷爷为什么每逢赶集,就会背上一背篓粮食来乡上吗?”

逢单是乡上的集市,而,这些粮食,当然是用来补贴他们家。

没办法,谁让他们一家四口人,也就林爱国这个当家之主有一份工作呢?

就这,都还只是一份临时工,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升职加薪经常没份,背锅却是头一个的。

“你知道,爷爷种了几十年的地,每年收来的粮食,除了交公粮外,还剩下多少?这部分粮食,他是卖了?还是送人了?自己又留了多少?”

如果说,林爷爷种的地,每年的收成是十份,那么,这其中,就有三份交公粮,六份贱卖了交税,剩下一份甚至半份,才是留给自家的。

每年都要交农业税,还有些其它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约摸300元,而,粮食卖多少钱一斤呢?三毛!

那个年代,一亩地又能产多少斤粮食?照料精心的话,也才不过1300斤。

大多情况下,整个村,甚至乡上,一亩地平均下来,也就600来斤。因为并非每块地,都是好地,就更不用说什么肥沃的黑土地了。

按照常理来说,林爷爷种出来的粮食,可以卖给长子林爱国一家。

对林爷爷来说,种出来的粮食,哪怕卖个三毛,也好过直接卖给粮管所。毕竟,粮管所收粮食,那是要挑品相最好的,卖给自家人吃,就不必特意去精挑细选了。

对林爱国一家来说,就算一斤粮食,给个三毛五的价格,也比从外面买四毛的高价粮吃要划算得多。

奈何,架不住,邓秀珍和林爷爷关系不好,所以,这些年,拼着心里那口气,而倔强地在外面买高价粮食。

然而,倘若,邓秀珍做事谨慎一些,再或者,林爷爷本着“不聋不哑,不做家翁”的想法,对邓秀珍的这些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不会出现几年后,林爷爷背着粮食,自动上门给补贴的事情来。

说到底,林爷爷还是舍不得让自家养家的长子林爱国太操劳辛苦。

不过,邓秀珍虽说话做事很有几分直来直往的刚硬,却也不会理所当然地收下这些粮食。刚好,这时,邓秀珍又经营着林家杂货铺,每次林爷爷送粮食过来,都会顺带着拿些油盐醋纸牙膏等生活必需品给林爷爷。

倘若,林三叔没有听老婆的话,毫不犹豫地将自家独苗林浩轩甩给林爷爷带,夫妻俩一起跑去南边打工,一年到头都不回家一趟。而,被扔了个孩子的林爷爷,带着带着,就带出了感情,下意识地卖粮食来淘换好东西给林浩轩吃的话。

那么,在林爷爷契而不舍地“补贴长房”举动下,时间长了,哪怕邓秀珍嘴上不说,心里那些曾经的怨怼和愤懑等情绪,也会慢慢地消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