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问题以外,凌皓还要考虑一下关于自己离开了雍城之后,该如何敛财的问题。
毕竟凌府的根基都在雍城,如果没有自己坐镇的话,凌府虽然可以照常运转下去,但肯定不如自己在凌府坐镇时那样好赚钱。
何况,自己这次几乎是把所有信得过的人都给带出来了,可以说,凌皓已经放弃了雍城这个最重要的基本盘,去了洛邑,人生地不熟的,万一被某些有心人算计了……到时候自己上哪哭去?
既然洛邑学宫能够垄断役学镇的消费,那自己同样也能想办法来这个垄断。
自己……可以试着搞一个钱庄来玩玩嘛。
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金融组织。最初业务主要是货币兑换,后渐增加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到清乾隆年间,钱庄已有相当规模。钱庄大多分布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大城市,但钱庄业中心在上海。上海钱庄视资本规模的大小划分为汇划庄(参加钱业公会的钱庄)、非汇划钱庄(不能参加钱业公会的元、亨、利、贞字号钱庄)。钱庄有独资经营亦有合资经营的,实行无限责任制。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之中,长期存在的多元化货币制和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状况,使货币兑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兑换业务则自西汉开始出现,到唐宋有所发展,始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元及明初,政府欲专行纸钞,民间仍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多种公私机构商号兼营兑换业务。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大明宝钞贬值,政府放松用银禁令,银钱公开流通。此后几代,由于私钱庞杂,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兑换业更为发达。如嘉靖时大开铸炉,钱币名类繁多,单是制钱就有金背、旋边等几十种名目。在此情况下,贩卖铜钱和私铸私熔更多,乃出现若干专营铜钱兑换的金融组织,称为钱店,又叫钱铺、钱庄、兑店、钱肆、钱桌或钱摊。嘉靖八年(1529),私贩铜钱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贩卖铜钱。导致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钱桌、钱铺等“私相结约,各闭钱市,以致物价翔踊”。明万历五年(1577),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是为钱铺法定之始,以市镇中殷实户充任,随其资金多寡,向官府买进制钱,以通交易。
到了明末,钱庄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可以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放款,供给签发帖子取款的便利,原来在两地联号汇兑的会票,也成为钱庄发行有钞票性质的信用流通工具。此外,若干小规模的兑钱铺、钱米铺等,在农村相当活跃。随着钱庄的发展、家数增多,到清朝各地先后出现了钱庄的行会组织。
钱庄的业务范围多半是吸收商人存款,并代收票据;政府公款也有一部分存入银号,均为往来存款。所经营放款由信用放款、抵押放款、短期拆息等;放款对象主要是商号,年给出口各行业大量货款,对当时刚刚兴起的民族工商业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钱庄还可以经营生金银买卖,鉴定金银、银元和各种金属货币的成色、重量和真假,并核定其价格。有些资本雄厚的钱庄还附设或控制银炉、银楼、金店、铸造和买卖金银器饰。钱庄不仅可以利用其左右兑换的特殊地位,长期操纵银两银元市价,还可以进行证券、公债、花纱布等等投机。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黄金白银流通,但那些参差不齐,价格不一的青铜货币,凌皓花得也有点难受。
他知道,到了洛邑,没钱是肯定玩不转的,搞不好还会被洛邑学宫敲诈一趣÷阁。
漫画剧情里,一个馒头都比雍城的物价要贵上十倍之多……那其他的东西,物价就可以想象了。
谁让洛邑学宫是这些商铺背后的“股东”呢?役学者哪里得罪得起人家啊?
但这对自己来说都不是什么问题,对凌皓而言,只有自己想去做的,没有自己不敢做的。
如果一个小小的洛邑学宫都能把他难倒,那自己作为穿越者也未免太过丢人了一点。
正所谓,战术上藐视敌人,战略上重视敌人。
如何在役学镇打破洛邑学宫的绝对垄断,是凌皓现在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建设钱庄,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辅助位,而想要达到打破垄断的目的,最核心的主打要素就是把物价差降下来。
要知道,古代的物价一直都是只高不低的,洛邑学宫之所以会在背后支持役学镇的运作,明显就是在借助这个垄断优势捞钱,那自己也要拿出相对应的方案来,拿出自己的主打产品来打这场经济战。
役学镇的人之所以忍受着高昂物价,不还是因为自己饿了要吃,渴了要喝,累了要睡吗?
衣食住行,说起来简单……但能够做到完全满足这一点的,大概只有后世那样一个先进社会了。
这个世界里,绝不可能做到那样完美,但满足基本需求还是可以做到的。
仔细权衡了一番,凌皓觉得还是得把所有人叫到一起,大家商议一下,才能够把这个计划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