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内囊摘除术
患者的手术很成功,恢复很不错。
不过,想要全部治好,还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
不过第二次手术治疗就不在急诊进行了,急诊的重点在急,患者的情况已经被改善,不用再占用急诊宝贵的资源了。
患者情况恢复后,被转入了肝胆外科,由方敏的弟子继续治疗。
不过,进行第二次手术时,方敏还是邀请了苏杨,请他一起参加会诊。
苏杨也没有推辞,一是他也想亲自看看这种手术,观摩观摩,给自己增加一点经验,另外一个,他也想就此机会,多喝肝胆外科的医生接触接触,多了解了解,以后毕竟要一起合作的。
肝包虫病比较复杂多样,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首都这样的大都市,这样的病例比较少见,方敏的那些弟子,老实说,还真的没什么经验。
1981年,Gharbi根据影像学将肝囊型包虫病分为5类。此后,WHO将其增加为6类,分别为CL:性质待查;CE1:单囊型;CE2:多子囊型;CE3:内囊破裂型;CE4:实变型;CE5:钙化性。
不同类型的肝包虫病,治疗方法并不一样。
囊型包虫病病灶囊壁分为内囊、外囊及外囊与肝脏组织之间的膜样结构,而内囊及其中的囊液、子囊具有致病性。因此,完整切除内囊或者破坏其致病性,是手术治疗的目的。
常见的有内囊摘除术,外囊剥除术,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肝段切除术,腹腔镜下囊型肝包虫手术,经皮穿刺引流囊液术。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更加严重的情况,泡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又称“虫癌”,其生长方式类似于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因此无瘤手术是手术治疗泡型包虫病极其重要的标准。术前完善相关影像学资料对决定手术方式,手术部位,避免损伤临近组织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患者的情况,患者为囊形包虫病,相对要简单一些。
所以,经综合考虑,苏杨建议给予患者内囊摘除术。
内囊摘除术是最早应用的术式,可应用于各个时期囊型包虫病的治疗,主要适用于ASA评分较高位置较深且病灶大于10cm,或者同时伴有多个病灶。
方敏和他的弟子们仔细商议了一番,也觉得的苏杨的建议不错,就应该采用那种术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可以进行手术了。
苏杨和方敏一起指导手术。
术前准备很快开始。
方敏的学生麻利地将包虫外囊显露出来,小心取一小切口。
方敏的学生即将开始下一步手术时,苏杨轻声道:“把开口再扩大0.5厘米!”
嗯?
那个家伙抬起头看着苏杨,随后又看了看方敏。
“先扩大0.5厘米,至于为什么,做完手术再回去想,自己想,想不通的话,明天再来找我!”方敏说。
“好的方老。”那个学生连忙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