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壮哉大唐驸马> 第零五九章:科举之拾缺补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零五九章:科举之拾缺补漏(2 / 2)

做梦!

你让孔颖达去治理一州试试看,非得把一个富裕的地方治穷不可。

所以只招会写不做的人,实在要不得……

李世民道:“会做不会写的,当然是人才。他们比那些会写不会做的难得百倍,”

“但是科举的取士之道,就把这一批人给刷了下来。所以,我的意思是开创一个类似文学馆的机构,用以吸纳、考核实实在在干实事的人才,以作为科举的一个补充。”

李世民闻言不禁拍手赞道:“此法的确可行!我却没想到这上面来,不错,科举只能取到会写会做、会写不会做的人,若朝廷只是以科举取士,必将导致会做不会写的大才埋没荒野。”

“但要知道,这种交给谁去办,都容易导致派系的产生。”李世民也习惯了柴令武的交流方式,与他谈话时,一切都摆到明面上说,这样反而可以解决一些核心问题。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虽然会给大唐带来一些实干之才,但是录取权若是掌控在某些人手中,那么,两者之间就会连接成一层关系。

这就相当于那些歌曲选拔节目,导师们选拔出了歌手,这些人以后成名了,虽然会威胁到导师们在领域之中的地位,但同时,他们也构建了关系,这是师生关系。

选拔官员也是如此,我录取了你,你以后做大官了,也得念着我的好,这以后就是选拔官员的政治资源。若是选拔官员之有人用心不纯的去经营,那么年长日久下来,便会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

对于李世民的担心,柴令武非常理解。

但是这种事情,根本禁止不了,朝廷唯一能做的就是完善用人制度,完善检查监督机制。

他想了一想,道:“舅舅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这个类似于‘文学馆’的机构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到了一定时候,它会中止。因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能书能写的人会越来越多,最终,全天下将会没有一个不识字之人,既然不存在这种‘会做不会写’的人才,那么,这个招募人才的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其二、这种会做不会写的人才由各州各县推荐,统一到京师后,由六部分别考核,太常寺的太医署考核医术人才,工部、将作监、军器监专门考核工匠;户部考核农业、算术人才;刑部、大理寺考核律法人才…各部将结果送到尚书省左右仆射,最终由吏部来安排职务。这些人才与吏部毫无瓜葛,又与选拔官员没有提拔录用之关系…就算有人钻营,那也是少数,影响不了大局!况且,我制定出来的‘三年一考五年一换,不上则下,不下则换地治理,不作为则滚’的官吏考核制度可不是说说而已。”

李世民眉头舒展,犹如避开云雾见青天,笑道:“你说的对!朕扫平天下,今日却担心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实在不该!何况,即将成立的巡查司也不是摆设!”

“明日早朝,朕便会向群臣宣布此事,头五年一年一次,之后如科举一般,三年一次。这些会做不会写的人才足够使用二三十岁,而这期间,义务教育已经为大唐培养出源源不绝的人才…不出十年,朕的大唐天下将不再受于人…”

李世民此刻自信满满,大有指点江山的气概!

柴令武满意一笑。

事情正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他这个类似文学馆的建议,其实是为农、医、墨、法家思想提供便利,从而潜移默化的改变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

唯有百家争鸣,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大唐,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全方位的人才。

柴令武理想中的大唐,以法治国、以儒理德、以农强国、以墨强兵、以医惠民、以商富民、教以道全……至于佛,还是回天竺玩蛇去吧,免得把这个民族的血性消磨干净。

“我给你长安的土地不要,你干嘛非要那无法种田的新丰?”

对于这一点,李世民非常不解,之前,他就要送柴令武土地以示奖励,不过他要送的位于长安城内的万年县。

从而达到补偿柴令武以往所立的众多功劳之效。

但,柴令武非要骊山下、渭水边的土地…不给还不行。搞得他都怪不好意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