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战斗在魔法世界> 第392章 小秘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2章 小秘境(2 / 2)

作者的儿子在书的中文版序中,对假我给出了一个定义:“假我是一种精神结构,渊源于面对外界需求时所展现的屈服顺从。人们往往以为假我是自己的真我,是自己真正发展出来的人格。”

我们都没有觉察,这种顺从意识的训练,从很早的童年就开始了。

从童年时期,我们就开始适应来自父母的需求,这也决定了我们人格的走向(4~7岁是人格形成期)。因为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爱和肯定。

更可怕的是,父母们从他们的父母继承发展而来的人格,在他们成年后养育子女时,又会无意识地压迫我们,而我们同样也会无意识地带给子女。

这就像是人类的命运,在一代代中不断掩藏着真我的秘密,除非我们能识破这个假相,发展出真正的自我。有没有可能打破这种魔咒呢?

有!很幸运的是,我们一生的所有秘密,虽然被大脑遗忘了,却忠实地记录在我们的身体里。那些情绪的涌出、疾病都是最忠实的反应。可惜的是,长大后的我们,只学会了用理智思考来认识事物,把身体反应抛之脑后。

要打破魔咒,需要我们再次体验童年的痛苦经历,那些无助、愤怒的感受,去疗愈内心始终未成长的真实的自我。

这并不容易,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挣脱内心的牢笼。因为需要我们冲破极大痛苦的屏障、要有深刻的身体觉醒。

只有在我们放弃幸福童年的幻想,百分百地体验和认识童年忍受过的痛苦(羞辱、羡慕、嫉妒、哀伤),才能打开情感沟通渠道,回到自己的情感世界,发展感受悲伤的能力,重拾生命活力。

我想,也许我们可以通过重新体验童年的痛苦经历而走上自我疗愈之路。那些童年时期无力承担的情感,利用成年后的身体体验后,我们才能真正告别童年时的恐惧,也就不再需要依赖替代品而终生索求。

童年对于人的一生,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很多心理顽疾,隐藏得很深,比如缺爱。

缺爱是众多心理缺陷的根本原因。比如胆小、懦弱,敏感,自卑等等。

小时候缺爱,长大后往往自卑,不自信。有时候会渐渐习惯于不被关注,不被照顾,不被呵护,不被理解进而变的独来独往,不参与别人也害怕别人进来。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意识到,我们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有着无法回避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比如父母和老师的奖励或者一次比赛的胜利。

有些影响是负面的,比如被父母打骂、当众羞辱等。

肉体上的痛苦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但是心里上的虐待简直就是噩梦!

这些真实发生了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能回忆的起,事件的影响也可以被真切的感受到。可是还有那么一些“事情”,我们虽然记不得,但它们仍然对我们的一生都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只不过这种影响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事情真的发生了,而是因为它们应该发生却没有发生。这就是童年时期爱的缺失。

在一个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孩子便学会了去隐藏或者压抑他们的真实感受,缺爱的负面影响就发生了。

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没有反抗和抵御的能力,但是他们有本能的生存策略。

也就是说,孩子为了生存,会完全的接受父母对自己情绪的回应,从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去迎合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体验到父母的上述行为反馈,便会逐渐的把自己的感受放下了并搁置一边,或者彻底隐藏了。只有这样,这些感受便不会再被父母发现,自己就能变相的取悦他们了。

可是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连他们自己最终都不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了。结果,外在的我和内在的我就割裂了。

在这样家庭环境长大的人,时常无法感知到自己真实的情绪,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时常表示怀疑。

他们的情绪自我一直被否定被压抑,没能通过父母的肯定和接纳而真实的被体验过。

他们的情绪没有根基,无法着陆,似乎总在一种飘渺的状态。

他们的外表可能看似一个健全的人,但是内心深处却是彷徨、寂寞、空虚。

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哪里有什么不对,但是又不知道具体少了什么哪里不对。

他们无法很好的知觉自己的感受,也不能很好的觉察和体会别人的情绪,因此他们很难和别人建立深刻的情感关系。

总觉得有那么一堵墙横在自己和别人中间,因此内心时常没有归属感。

他们总有种感觉,仿佛自己永远在别处,不知道这个世界哪里是属于自己的。

童年缺爱的人,他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无法完全相信自己的决定。

他们也因此经常对自己的决定十分纠结,常常发现自己做了不想做的事。

童年缺爱的人,他们似乎总是为别人着想,却很少为自己着想。他们或者因为意识不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无法表达,又或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和需求却害怕表达出来。

潜意识的声音一直在提醒他们: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需求不重要。他们或许习惯了对别人报以微笑,但是对自己似乎额外的苛刻。

当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经常对自己感到失望,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当他们成年后,他们的情感体验有盲点。他们不但无法很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很难准确的体会别人的感受。

当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也自然比较难以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所以,他们的孩子也非常有可能与他们当年一样,在一个情感盲点里长大,同样缺爱。这种创伤,很难康复、很难治愈。除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借助可靠的人的帮助(比如非常爱你的爱人)让自己变得强大而皮实,别无他法。

童年缺爱的人,喜欢在过去的伤害中纠缠,因而自怜自伤。那些伤害就像溺水时的海草一样紧紧缠住你把你往无尽的黑暗深渊里拖,越纠缠,越窒息。

有些问题,不去理会,比努力解决要好,好得多。尤其是那些注定无解的。

在物质不匮乏的时代,可能匮乏的就是爱了。

没有被尊重,没有被认可,没有被鼓励,没有被信任,没有被接纳,这些“没有”会在长长短短的年月里化为一团漩涡,陷入深海,沉寂多年。

某一天,这个漩涡会以数倍的力量冲出来,把海面颤颤巍巍的平静击得粉碎。

深藏越久,爆发越剧烈,甚至狂涛浪掀,永无宁日。

如果一开始,能让海水流动,不禁锢它,欣赏它浪涌奔腾的样子,那么它长大后会有真正的力量,不恐惧,不退缩,不疯狂。

缺爱的人长大后,往往有以下一些特点和问题。

龙亦菲从小集中万千宠爱于一身,是爱的极致。

吕青衣自小孤僻无语,是不爱的极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