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战斗在魔法世界> 第363章 结构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3章 结构图(2 / 2)

王剑到了三胖子的卧室之外,刚刚三胖子就是去那取了东西的。

那里的门上,很明显不是字,而是一张床。

但是,在这些字之前呢?

王剑想到了什么,先抬头看。

没在门上方。

那么,开始了摸索。

果然如此。

哪怕科技再进步,科技也是为人类服务的,那么,必然要遵循人类的生活习惯,生理进步。

最合适的人类视觉高度是……

虽然已经沾满了灰尘,虽然早已坏掉,无法触摸,但是王剑确实在门口发现了触摸屏。

很先进,但依稀还是印象中的东西。

查知如此,更是高兴。

尤其是,触摸屏侧面,真的给出了这里是什么地方的表示!

这比什么地图都管用。

但是,这些简体的,方方正正的汉字,最前面的内容,让他疑惑不解。

“船员室”。

休息室。

娱乐室。

医务室。

这一层都是这些地方,让他沉思了一下。

但是,很快,就在尽头看了最重要的地方。

船长室啊。

努力打开,却是没有打开。

想了想,似乎明白了。

既然这里只剩下了三胖子,那么为了让三胖子好好活下去,一些地方必须封存,不然会连累到这孩子不是。

但是,还是看这些字吧。

文字是人类文化得以积累。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的记录人类的文化。我们主要谈谈历史流传和创新知识这两方面的问题。在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传说和史诗来传诵的,那时每一个文化群体或部落都有一些专门唱史诗和传说的人。如果会唱史诗的人都去世了,历史的记录也就中断了。如果某一民族的语言不再使用了,这个民族的民族史也因此消失了。同样,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各种文化知识、生产经验只是靠父子或师徒间的口耳相传,一旦有天灾人祸,这些曾已创新的知识和经验就会消失。文字的出现,为记录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人类的历史得以长久流传,人类的创新知识和经验得以积累增加。如果说语言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本能生活方式,那么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一种文化如果没有文字,就如一个人不识字。识字的人和文盲在智力和能力上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一般把有文字的社会称为文明社会,把没有文字的社会称为原始社会。因为文明社会的人群和原始社会的人群在思维上的区别也相当大。有了文字,人类不仅通过一发即逝的声音表象思维,而且可以通过文字思维。文字使思维有了形体表象,可以在时空中留住,反复多次地琢磨。设想不用文字符号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方程运算是多么困难。调查证明,文盲不能充分借助表象展开复杂的思维活动。文明社会靠口语和文字文本来交流和传承文化,原始社会仅仅靠一发即逝的口语来交流和传承文化。文字的出现,人类不仅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可以说,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它使非洲猿人取得了人类祖先的地位。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

中华文化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汉字息息相关。汉字源远流长,起源于模仿自然、图画纪事、表情达意的需要,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符号系统。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实践,逐渐形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与假借六种造字法与用字法,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人文情怀。汉字最初有甲骨文、金文等多种形式。秦始皇一统中国后,为统一汉字书写,采用小篆。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这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坚实载体和重要保证。文字的统一,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对实现国家统一和多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字的统一与各地方言乡音并存,在相同中保留特色,体现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汉字的相对稳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在表达人文精神以及人与万物关系方面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即使时过境迁,后来者在阅读古籍时同样可以由文辞而把握其道理与智慧,将世代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孔子对文字很重视,强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即思想要传播久远,需要有文采的语言文字记载。古人所强调的“三不朽”,其中之一就是“立言”,足见文字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代有“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传统,显示了文化典籍和语言文字在传承思想、培育人才与改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作用。

传承,追求的是继承过去存在的东西,让过去存在的东西能够拥有现在。一以贯之,则要把现在存在的东西与过去联系起来,明确建立一条从过去发展到现在的脉络,让现在存在的东西能够拥有过去。而没有什么是应当永恒存在的。过去曾存在的东西,最终都要消失于未来。唯一永恒的东西,是那条从过去的过去向现在与未来一路发展过来的脉络。这条脉络才是唯一真正和永恒的传统。所以,所谓弘扬传统,应当抓住这条脉络去把过去的一切和现在的一切都贯穿起来。而不是从过去的历史里切割出几个碎片和符号,就好像只有保持这几个符号原封不动,才算是保住了传统。符号化的“传统”起作用的方式,往往通过宣称各种东西不是“传统”。现代工业不是传统。共党政权不是传统。白话文简体字不是传统。微信红包不是传统。这种所谓的“传统”构建自身的方式,是把各种各样现实存在的东西从现实里切割出去,只有被选择出的那几个符号才是“传统”,把剩下的现实存在的东西异化,异化成他者,然后通过对这些他者的否定,来构建起“传统”的权威。建构汉服的权威总要依靠对马褂的否定,建构方言党的权威总要依靠对普通话的否定,建构繁体字的权威总要依靠对简体字的否定。反过来也一样。这其实就是符号化的弊端。话语符号的权威,总是要通过让我们的世界变小让我们的现实变窄来构建起来。

汉字更便于在幅员辽阔的区域内沟通交流,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对于自古就幅员辽阔、人口庞大的中国至关重要。在交通和通讯落后的古代,汉语的使用区,不论从最南到最北还是最东到最西,都要动辄走上几个月。如此庞大的区域,交通不便下,人们所说的语言势必会出现差别。事实也确实如此,汉语其实并不是统一的,分作很多方言,区别大的方言间甚至彼此无法听懂,譬如粤语、闽南语、上海话、温州话等等,甚至某些汉语方言内部的各个子方言间都可能彼此听不懂(譬如吴语、闽南语下的各方言)。香港的电视剧和电影在中国大陆播放是需要配音翻译的,因为除了和香港人同说粤语的广东人,其他地方的人根本听不懂。如果汉语是表音语言的话,那么根据发音的差别,中国各地的文字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历经千年辗转,恐怕世上已无汉语了,会类似于欧洲一些同源语言逐渐演变成若干现代语言那样,分化为若干语言。但汉字的表意特性极大地缩小了沟通的开销,尽管汉族内部南腔北调,所说的话天差地别,但文字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发音不同没关系,能够看得懂同样的文字就行了。

汉字有更好的传承性。这点其实是前面两点的拓展,在漫长的时间里,一个能更有效地在幅员辽阔的区域内沟通,并且有效控制增长的语言,传承性自然会更好。目前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汉字是写在甲骨上的甲骨文,现代汉语有2000-3500个核心汉字,这与三四千年前的甲骨文中的核心汉字,是基本一致的。一个现代中国人,经过一定的训练,就可以读懂三四千年前的祖先们写的文字了。如果时间缩短到两千年前,那么不需要多少训练,现代中国人就能读懂祖先们的“普通话”了(譬如这类诗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然,汉族祖先们所说的那些专门的文辞,还是需要另外学习下的(其实汉族的祖先们当年也是专门学的)。表音语言则不然,数千年的时间对于表音语言来说,其变化之大,可谓沧海桑田,现代人要想读懂祖先们的文字所需要的训练量要比汉语大得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