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战斗在魔法世界> 第337章 去了哪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7章 去了哪里(2 / 2)

“对面还好吗。”

“不是很好,因为始终没有喊杀声。”

龙亦菲奇异的问道:“这是什么道理?”

“逃跑的是敌人,站着不动的是训练有素的敌人,卧倒的是随时准备偷袭我们的敌人,翻身躲进掩体的是准备呼叫炮火支援的敌人,你看,所谓敌人,我们嘴上说,越是勇猛越好,但是对于敌人,还是最最畏惧那些善于苟的,因为是不可能的,真正难缠的,永远是那些怕死还怂,但就是不投降,拼命苟住拼命苟住,找机会干掉你。”

龙亦菲说道:“如果对面有人杀出来,还很麻烦。”

“所以,我宁可那些潜伏的敌人直接冒出来,也不希望他们潜伏到我们最要命的时刻杀出来,这就是纠结吧。”

充分收集信息,理性思考,最终找到正确答案,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的决策问题往往非常复杂,很难获得足够的信息,也很难理出清晰的头绪,这种时候,理性思考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反而是直觉判断,能够帮助我们正中靶心,找到正确的答案。

在面临着这样的决策与判断任务时,我们可能会采取两种方式:首先,我们可能会广泛的收集信息,分析与思考,最终找到最优的办法。其次,我们也可能会凭直觉做出选择,就像俗话说的,跟着感觉走。

就像人们骑自行车,为什么一旦学会了起自行车,哪怕很久不骑还是会骑。因为人们在骑自行车时动用了身体各方面的肌肉,只是活动过程复杂,很难被意识到而已。其实,这一活动作为方法记忆被无意识地留在了大脑中,人们即使没有意识到肌肉的运动,也会骑自行车。直觉和它一样,即使人们没有意识到,但大脑已经处理了大量的信息,为我们指引答案。

我们先是捕捉到了环境中的一些线索,比如表情、声音或者其他细节;然后,你过往的知识和记忆迅速出现在了无意识中,大脑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扫描搜索,再与你当下的情绪状态结合,在“匹配游戏”中找到了最好的匹配,进而产生想法或者决策。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记得刚开始学统计时老师就举过一个例子:研究表明,每场火灾中出动的消防车越多,伤亡人数就越高。所以我们只要少派消防车就能避免伤亡啦。当然不是,更多消防车意味着更严重的火灾,因此往往造成更严重的伤亡。之前那个可笑的结论当然没人会相信,但如果同样的逻辑改头换面,往往就能欺骗到很多人,例如:“研究表明,经常食用绿色有机食物的群体平均寿命显著高于食用转基因食物的群体。”看起来这个统计结果用来表明转基因的危害简直再恰当不过,然而被忽略的事实是,购买价格较为昂贵的绿色有机食品的群体往往收入更高,因此具备更好的生活及医疗条件。就算是加上这一限定,规定对比样本人均收入大致相同,也难以得出“绿色食品比转基因更好”这一结论:肯花钱购买绿色食物的群体更加注重养生,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定期体检率较高,这些都可能是影响结论的因素。因此在学术论文中,通常会说“A与B显著相关”,而不是给出二者有因果关系这样武断的结论。然而到了媒体报导,往往就变成了:最新研究表明,A会导致B之后再转到社交媒体,就会变成:震惊!美科学家重大发现:千万不要吃A!块扩散给你的家人,

我认为人类的直觉其实就是大数据的一种体现,人类通过之前的生活经历(训练过程),在遇见一件新的事情时,就会把很多经历关联起来,得到你所说的直觉。如果你觉得你的结果不如人意,那么最好的解释便是生活经验太少(数据量太小)。想要让直觉变得更准确,便是针对你想要加强的方向去训练。想要更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应该多去接触不同类型的人,多思考他们的态度、情绪,其实你不必过多去考虑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而是多留意接触过程中他们表达的各种信息(例如说话、表情、动作),当你能够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你便可以在下一次碰到陌生人之后,在最短的时间提取他的各种信息,从而了解他的性格、喜好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了。其实我是想提问的时候发现了你的问题,顺便在这里发表一下观点。我的问题是,人的直觉其实就是大数据技术的一种应用,如果你也认同,有没有什么对机器加强预测能力的信息技术可以类似的用在人身上,或许这会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直觉判断与科学判断其实并不冲突。对于许多经过长时间科学训练的人,就很容易通过直觉来判断一个实验该怎么设计,某个实验设计靠谱不靠谱,某个理论模型可靠不可靠,某个网络谣言可信度又有多高。科学家们也是要靠直觉来做判断的。

“直觉”说起来有点“玄”:有时候可以用自己的“心”(也就是直觉)去感应对方的态度,当然,用“心”感应到了之后,最好向对方求证,对方可能会:完全承认或者否认,部份承认或者否认,顾左右而言他,对方的回应到底是不是其真实意思以及对方避而不谈的那些意思,还是得靠自己去感悟。至于直觉能力,我想每个人都天生具备,只不过有的人这种能力始终很强,有的人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心灵蒙尘,直觉能力减弱,需要通过静心训练来恢复、加强,静心训练为的是排除杂念和多余信息的干扰,直接链接事物的本质。

前面我们详细解析了直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每个人都有灵体,灵体在无形界,肉体在有形界,由于灵体和肉体无法直接沟通,当灵体把信息告诉肉体的时候,肉体就产生了直觉。直觉,就是来自于灵体的信息。以人的理解来说,灵体属于更高维度的存在,从无形界的角度来说,灵体和肉体是在同一个空间,不同的磁场,所以肉体看不见灵体。直觉,是灵体把从无形界获得的信息,传递给肉体,肉体就有了灵感、预感、第六感、直觉。既然直觉是来自更高维度的信息,必然是超越我们在现实世界可获得的信息的,如果能够善加使用,自然是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可以趋利避害,可以趋吉避凶。有些人知道自己的直觉很准,也很善于抓住直觉、使用直觉,也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的直觉好像没那么准,或者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直觉。其实,现在由于灵体显性,绝大多数的人都有直觉,而且直觉都可以比较准。只是有些人能够分辨哪些是直觉,哪些是想法,而有些人会把直觉和想法混在一起,分辨不出到底哪个是直觉,哪个是想法,就会产生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不知道该按照哪个感觉或者想法来做决定。或者有时候,当一个感觉、念头来的时候,知道这是直觉,却因为一些原因,被自己后来的想法,或者周围环境的其他因素所干扰,而没有跟着直觉走。有些人会困惑,不知道该怎样分辨直觉和想法。直觉,到底是什么样的?灵体给的信息,到底是什么样的?

人有那么多想法,到底哪一个才是直觉?直觉,就是你的第一反应。当你在思考一件事情、面对一件事情,或者突然出现的一个念头、一个想法、一个感觉,等等,你的第一反应,第一个出现的念头或者想法,第一个感觉,就是直觉。灵体给信息的时候,往往是很快的,往往是在一瞬间出现的想法、念头、感觉,这个就是直觉,就是灵体给的信息。而如果再去想、再去思考,出现的第二个、第三个想法,就是肉体的想法了。灵体有灵体的想法,肉体有肉体的想法。肉体的想法基本上是基于目前的条件、现有的现实状况、和肉体能获得的信息,做出的判断。而灵体是可以超越现状,超越肉体可知信息的局限,获得更多的信息,所以,灵体给的信息,也就是人的直觉,往往在当下看来,有些摸不着头脑,或者以当下的现有条件来看,会怀疑真的可行吗?正因为如此,有些人明明有了直觉,却不相信,或者不敢相信,也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有过类似经验的人,大多会在事后追悔莫及,往往是过了一段时间,或者当事情有了结果之后,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对的,如果自己按照当初的想法和感觉做选择的话,就不会是现在的结果。这就是灵体的预见能力、预知预判能力。人在现实环境里的认知,和可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灵体可以超越这一切,有更高和更全面的视角,预知到人看不见的未来。但灵体在给肉体传递信息的时候,不会告诉肉体原因,不会告诉肉体说,如果你现在不这样,以后就会怎样,即便是告诉了肉体,大多数的肉体也听不见,只是会有个感觉。如果肉体不是完全信赖自己的灵体,就会迟疑,就会再去思考,就会内心矛盾和挣扎,就会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有直觉,却不相信自己的直觉。清楚了这个过程和原因之后,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直觉,信赖自己的灵体。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练习磨合配合,当直觉来的时候,顺着直觉走,相信自己的直觉,不要问“为什么”,不要有“但是”,练习去抓住自己的直觉。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只要用心去体会,每次都会有进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