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战斗在魔法世界> 第335章 行军计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5章 行军计划(2 / 2)

古语有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能长远地考虑问题的人,眼前的问题他也看不到;不能全面地把握局势的人,在细节上他也处理不好。所谓规划就是事前在脑中想出事情进行的顺序。更进一步的讲,规划力,规划的是我们处理事情时候的思考方式。大到国家发展,企业经营,小到整理房间、沟通写作,处处都需要沟通力。

成功人士,精英,学霸,一直都在强调计划的重要性,一些不明细节的媒体也大肆宣传,现在计划的概念深入人心了,但是,当你真的做了计划,你会发现基本没什么用,还是会很焦虑,还是难以执行!

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对于待做的事情,仅仅安排时间节点是不够的,还要想好下一步具体怎么做,即确定某时某刻要怎么做某事,大脑知道怎么做了,才会真正释放这件事情,日程计划才能成为辅助大脑的“外存”。

传统的计划,仅仅完成了罗列事务这一步,而事务的“下一步行动”,这个最关键的步骤,缺失了!所以,你看似制定了计划,看似将事情保存在“外存”中了,但其实这些事情,还盘踞在你大脑的后台,持续消耗你的资源。

什么事最小化环境呢?

例如你计划背单词,那么这个最小化环境就是一支趣÷阁一张纸,要背的单词列表和一本词典。

例如你要写暑假作业,最小化环境就是你的暑假作业和趣÷阁。如果是夜晚,那就加一盏台灯。

相对的,我们平时所处的环境太多元,太嘈杂,总被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不知不觉的浪费了时间,打乱了计划。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就没有拖延症这个问题,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接触不到新鲜事物和陌生人,大环境本身就是最小化的,那些执着于研究特定课题的人的环境也最小化在本领域之内。古人不上网也不用电,照样取得了惊世骇俗的成就。

我不是反现代化,但最小化的原则中,最好放弃使用互联网,因为互联网这种过于多元化的事物很容易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我的方法是,如果遇到问题,就找一张纸记下来,在计划中开辟专门的时间,事后统一去网上搜索相关资料,这样你就不会频繁的被打断并进入漫无目的的搜索和浏览中。

一个段子,大概的意思是让你一晚上筹50万,正常情况你可能筹不到,但是如果说你做不到第二天就枪毙你,那么这时候很多人就能做到了。这个段子其实背后的原理就是。很多事情我们拖延到一直要deadline才去做的原因就是因为平时没有一个量化的可感知的失败代价。我们心里觉得可能这样的确不好,但是因为没有直接量化的即时性代价,难以感知。所以导致了事事拖延。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玩游戏呢,因为游戏的反馈机制是即时性的,可量化的,无论是处罚还是奖励都是即时性的,可奖励的。

计划应该是具体的,包括任务量、任务内容、以及限定时间的具体。一个错误的计划示范:我今天要学2小时英语。它只限定了时间,没有限定具体任务,容易只去凑满时间,不求效率。什么时候我们注意力最集中?效率最高?最容易急中生智?考试的时候,指定时间完成指定卷子。争分夺秒的紧张感,一般不会影响发挥,反而激发出专注力及高效率。

计划得不到执行,原因有很多。

一个人逃亡,不按照计划服从命令,如果没有被第一时间做掉,那么风险是巨大的。

所谓破窗效应,是指一件事情、一个东西一旦有了裂痕,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任其变得更坏。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没人修,隔不久,房子其他的窗户也会被打破;原本干净的地方一旦有了垃圾,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在这里继续丢弃垃圾。一个计划一旦中止了一次,就极有可能有第二第三次,直至完全放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的失败,往往就是对最初的那个小诱惑、小妥协没有足够的重视。任由这“第一扇破窗”演变成击垮我们的罪魁祸首。破窗效应是人性中赤裸裸的黑暗力量,我们人生中的很多失败都来自它。

人的废掉,都是从对自己小小的纵容开始的。晚上睡觉前,你拿起手机对自己说,就玩几分钟,结果成了几小时。因为有点不舒服,你跟自己说,今天晚上就不锻炼了,容许不舒服的自己休息下,于是后来再也没拾起来。人,一旦放任自己一次,就会有以后的无数次,开始了破罐子破摔。面对难以解决的困境不妨干点无关紧要的小事破窗效应告诉我们,所有现在的困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由最初的那扇破窗引起的连锁反应。

人类的惰性就是如此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