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战斗在魔法世界> 第306章 出去耍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6章 出去耍耍(2 / 2)

信息不对称。

果园需要招3名员工来摘橘子。要求身高170以上,四肢健全。结果一下来了100名符合条件的应聘者。

园主本想随机挑3个人就得了,结果落选者们怎么也赶不走,挤在果园门口抗议,要求园主给个说法,自己完全符合应聘条件,凭什么招别人不招我。

园主无奈,修改应聘条件,重新招聘。新条件为:身高180以上,四肢健全。

结果一看,符合条件的还有50个人。再改条件:身高180以上,四肢健全,有果园工作经验。符合条件的剩30人。继续改:身高180以上,四肢健全,有果园工作经验,学历本科以上。

剩余20人继续改:身高180以上,四肢健全,有果园工作经验,学历一本以上,生化环材专业,会一门以上编程语言,会一项才艺(钢琴、书法、绘画、唱歌等)。

剩下5人,打擂台,前3名被录用。

结果被录用者因为受伤严重住院,花费了不少医药费。

“内卷化”就是这么魔幻而现实。

追加的条件对于采摘橘子的效率提升收效甚微,甚至毫无益处。在这样的饱和式竞争下,生产力和“大蛋糕”不增反降,进一步加剧竞争,陷入恶性循环。鉴于评论区有同学提出是人口过多过密、人均资源不足而引起的内卷。

这里澄清一下,举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指出内卷化的一种表现,而不是探讨内卷化的成因。例子中虽然给定了100人竞争3个工作岗位的前提,但并不是说过度激烈的竞争就必然导致内卷。相较而言,价值观单一、资源分配不合理以及信息不对称或许是内卷化的更为直接的原因。

内卷化就是价值观单一带来的生产方式单一和恶性竞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恶性循环。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古代王朝,本来是耕地60%,草原20%,森林20%,结果由于人口太多养不起,被迫开辟新的耕地,于是破坏了森林草原,破坏森林又导致水土流失,耕地质量变差——这就陷入了“养不起人——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养不起人——砍伐森林”这个恶性循环,这就是最标准的,教科书式的内卷。还比如一个人,本来可以工作八小时,运动一小时,读书一小时,业余爱好一小时的,由于公司要求加班——就陷入了“被迫加班——没时间运动——身体变差——状态不好——绩效变差——被迫加班”这一恶性循环,这就是内卷。

由上可见,造成内卷,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价值观单一:以耕地为纲、以工作绩效为纲,其他一切都可以牺牲。

恶性竞争:永远挣扎在生存线边缘,没有任何时间和资金上的余裕可以调整发展路线。

假定某省考生数量,录取名额不变,即录取率不变。

现在有一所学校,甲校要求高中生每天学习14个小时,寒暑假和双休日补课。这一操作的效果是在短期内提高了甲校的录取率。

这种录取率提升的甜头让乙、丙、丁校羡慕,于是均决定向甲校学习,推行甲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由于担心甲、乙、丙、丁校录取率的上升导致某省其余中学的录取率相对下降,于是该省其余学校也不得不采取跟进策略,学习和推广甲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最终,某省所有中学都开始强迫学生一天学习14个小时,取消寒暑假和双休日。

于是,由于全省均采用甲校的模式,各个学校的考分尽管普遍上涨,在高考录取率不变的前提下,各个学校的录取率与推广甲学校模式之前相差无几(比如,原来一本线是550分,由于学生成绩普遍提高,一本线上调至590分,导致各个学校录取率与推广甲校之前无异。

在这一过程中,为提高分数,中学生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资源。由于该省高考录取分数线提高,单个学生的分数看似提高,但从录取结果看,这种投入没有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分数增长,但学生考取好大学的几率没有实质增长,即“没有发展的增长”——内卷化。

确实有办法对抗内卷,那就是洗脑。

没有楼上楼下的姑娘们下来接客啦的喧闹,而是非常的和谐,非常的雅致。

哪怕是小胖子这样的俗物,也变得多了几分出尘之意。

王剑几人穿着便服,其实根本就是掩耳盗铃一般,忽然终于有人记起,这里是秘境,哪怕如何的放荡形骸,难道还能传回家里去吗。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两国交战,即使再恶化,传播对方子弟在自家内部风流快活的样子,似乎都是单方面的给对方增加士气不是。

这个道理,简单至极啊。

宣传实际就是谣言的学名,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里,我们通过口头传递信息,因为每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存在差别,所以我们在传达同一件事情时,经过无数人的加工和曲解,最后听到的结果肯定会和真实的情况有很大差距,所以在我们听说过去的事情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因为历史的经历者并不一定是历史的记录者,而历史的记录者也不一定是历史的传播者,而无论是经历者、记录者还是传播者,也都不一定会原原本本的将故事的本来面目真实的呈现在世人面前,总会为了某种理由或是带着某种观念加以修改和曲解,历史仅是对过去消息的整理,所以我们不要完全相信历史。

现代社会的宣传手段很丰富,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种种大众传媒手段,不断的给大众灌输和洗脑,其目的就是通过重复效应,让大众将所宣传的事物逐渐接受并变成日常生活的习惯,最后会惯性的认为所宣传事情的正确性而放弃自己的思考,产生如果不接受反而会觉的不正常和不合群的效果,这就是宣传的目的,社会各种宣传的动机各不相同,商人为利、艺人为名、官员为权,但是宣传的手段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利用人类的从众心理,首先烘托舆论气氛,用编造事实和夸大情节的手法积累人脉,在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和人气效果之后,又利用人类的好奇心理,接着抛出所谓真相和各种看似合理的分析,吊足大众的口味,然后让当事人现身说法或是将事件引入下一个命题,不断的变换形式的重复套用,用同一事件牵引出的各种“门事件”来避免大众出现感知疲劳,而大众则如走马看花般被深深的吸引,思维和观感被无形的诱导,以为这个社会和世界仿佛就是这样,其实事件本身只是整个社会现象的冰山一角,我们用宣传的放大镜将事件无限延展后,也许看到的就不一定是本质了,而是和事实相反的假象。

宣传是最直接的意志传递行为,我们平时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用上话术、表情和肢体语言才能传递信息,但是宣传却可以跳过这些程序直接将所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你,你只有吃饭的权利却没有点菜的权利,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宣传内容,但是内容绝对不会给你答案或是按照你的意志而有所改变,即使你认为所有的宣传内容都一样只是形式不同罢了,那也说明宣传的目的达到了,因为你的潜意识里会同样的认为这个社会或这个领域或这个问题或这种现象可能就是这样,潜移默化的诱使你去认识和改变远比用暴力手段让你接受更有效果。要想分辨宣传的真实性首先要学会理智,如果人云亦云则说明你十有八九是上当了,冷静的观察、沉静的思考、合理的分析、客观的判断是我们应对各种社会宣传活动应有的素质,只有当我们知道什么是真的时候我们才能轻易识别出什么是假的,心中如果留有偏见、杂念或是贪心,那么我们永远都会是宣传的奴隶,被别有用心的人牵着走,宣传最怕的就是你的无欲无求,钓的就是愿者上钩。

所以,两边互相走动的时候,没人觉得会如何,只要别犯法。

事实上,如果一个政权,真的做的那么过分,连人家到你这里正常访问都要进行监控,那以后,你放心,没有人和你暗地里进行交际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