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十章 大唐强盛的根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 大唐强盛的根本(2 / 2)

农忙已过,多数人要等到明年开春才能再操锄把犁。如果能有个冬天操持的营生,最好是在家里,收入会增长,劳动生产率也能提高。

光是指着种地,没有灾害的情况不,能得温饱已是不错。若是有个副业,奔向小康岂不更快?

徐齐霖垂下眼睑,又陷入了沉思。

…………….

长安千秋殿。

前几日出去散了心,听了歌,看了戏,李二陛下的心情还是有所舒缓。

今天,李二陛下的心情依旧不错,特别是看到了胖儿子的来信,以及通过正常渠道呈上的奏报。

显然,李四胖是真的悟了。不仅给老爹写信问安,奉上礼物,还给在京的兄弟也写了信,同样表示了心意。

对此,李二陛下表示很欣慰。尽管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宰弟上的位,可谁又希望自己的儿子再演骨肉相残呢?

看过胖儿子的书信,再看胖儿子的奏报,李二陛下更觉舒畅。他没想到,这胖儿子不仅文采出众,还对大唐的民生有着深刻的见解。

说到大唐的强盛的衰落,恐怕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府兵制的兴起和废弃,以及均田制的实施与瓦解。

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均田制瓦解,导致府兵制废弃,接下来便是大唐军力的衰落,以及军阀割据的产生。

所以,均田制在历史上被看作大唐兴衰的关键因素。

而李四胖的奏报,正是针对均田制的弊端,以及百姓由狭乡向宽乡迁徙的困难。

均田制的起源很早,自北魏起,至唐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平民能有土地维持生存,而让富豪不足以构成侵凌之势。

而在唐朝,采用均田制也是有历史原因,以及实施的基础的。隋末之乱,战事频繁,造成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的景象。

这便使得初唐时期,国家有大量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而百姓在受让田地后,并不是永远占有,而是要在死后将其大部分归还给国家,再由国家分配别人。

表面上,这似乎没有问题。只要大唐疆域足够广,有足够的土地分配,便可以把这个制度长久地实施下去。

但事实上,到了高宗时期,均田制便已经濒于瓦解,实在是因为均田制有着难以避免的弊病。

因为唐代的土地分为永业田与口分田,前者一般包括宅地与桑地等,为私有性质,可以传给子孙或者进行买卖;后者是根据人口分配的,人一出生就有权分配,一故去就要收回。

这样一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原有的土地再也就不能满足需要,人口多的地区,能分到的土地所来越少,远远达不到政府所规定的水平。

而且,由于退田分田频繁发生,使得土地呈现碎片化。一户人家所拥有的土地常常分散各地。

由于没有现代化的代步和运输工具,农民要耕种相距很远的田地,那是相当的困难。

据史料记载,唐代有人拥有的土地,最远距离达到了百里之遥。一百里啊,有汽车还凑和,在古代,那真是没法耕种。

再者,长安有多少官僚,又要占多少田地,那可是个巨大的数了。

按照规定,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受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

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

而田地不足的现象在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仅仅是因为关中人口越来越多,还有朝廷分给大臣的田地,使得关中农民所分到的田地越来越少。

没有足额的田地,可丁口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这个负担很是沉重。等达到一定程度,农民负担不起,也就只剩下了逃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也出台了狭乡向宽乡迁徙的政策,允许人多地少的地区百姓向人少地多的地区迁徙。

可政策是政策,不考虑当时的具体条件,也就是空头文件,没有实施的可能。

你想啊,地少的农民和无地的流民,当然想得到足额的田地,可迁徙到远方却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说是危险也不为过。

首先,是没有具体的指向。这在后世是不存在的,打开电脑上网一查,哪个地方有优惠政策,又给田来又给房;哪个地方田地多,要招多少人耕种,可谓一目了然。

可在那个时候,老百姓是两眼一抹黑。能走出所在地方圆百里,已经算是出过远门,有见识的人了,谁又可能知道更远的地方的具体情况。

不知道去哪里,更不知道路怎么走,拖家带口的奔向远方,饿死在路上都是大有可能。

就象历史上自发的“闯关东”和“走西口”,那真是被逼得没招儿,只能用命去闯一下。

而且,“闯关东”和“走西口”这一路上,死了多少人,又有多少到了目的地,又有多少能在陌生的土地上安身立命?

所以,让老百姓自由迁徙,那就是扯淡,有政策也没用。但凡饿不死,宁肯在本地要饭当乞丐,也不愿背井离乡,去奔那希望渺茫的未来。

所以,没有政府的支助和引导,要百姓自发地向宽乡迁徙,那就是一句空话。所谓的政策,也是扯淡,没有实施的可能。

而李四胖的奏报恰恰是针对这些而写,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虽不是尽善尽美,但却能够缓解关中地狭人多的弊病。

说实话,这个奏报中虽然有徐齐霖的想法和建议,但连他也不能一功永逸地解决困难。尽管他认为均田制和府兵制,是大唐强盛的基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