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场景,在整个魏国各地发生。无数的农民、牧民、商人、工人以及政府工作人员,都接到了征兵令。他们的反应几乎都完全相同,通通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告别了家人,前往征兵点报道。
无论哪一个新兵营外,都是人头汹涌。白发苍苍的父母送别儿子,抱着孩子的妻子送别丈夫,儿子送别父亲。无数的人,怀着家人和国家的期盼,重新走进了军营。他们将走上疆场,为帝国的未来而拼杀。即便,很多人会血洒疆场,但是,没有人害怕和后悔。
所有人都知道,现在能够有这么好的生活,完全是冉闵给他们带来的。现在晋国发动袭击,惊扰了冉闵的出殡大礼,侮辱了魏国。主忧臣辱,主辱臣死。那么未来会有什么后果,大家都非常的清楚。在这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当中,帝国必须要取得最后的胜利才行。
冉明的动员令中最后一句话就是“将士们,朕要你们把晋国皇帝司马聃小儿与蜀王桓温二人擒到先帝陵前,让他们用自己鲜血,为自己的愚蠢赎罪!”
这就成了战争口号,活捉司马聃,生擒桓温。
就在魏国进行举国动员时,魏国礼部第一侍郎,魏国第一外交官常炜也抵达到了建康。向建康的司马聃递交了国书,魏国向晋国正式宣战,国战没有输赢,只有生死,不死不休。
“陛下,所有征兵点已经暴满了。仅仅三天时间,武装动员部就完成了六十个郡国战兵营的换装工作。紧张的训练已经全面展开,预计三个月就可以形成战斗力。”原太尉申钟,此刻的魏国参谋部总参谋长申钟满脸喜色的道:“除了武装动员名册上的人员以外,还有很多百姓踊跃参军,因为征兵工作已经完成,臣不敢私自作主,就拒绝了这些百姓参军。不过,这些百姓对臣等怨恨极大,声称要组织代表,入邺叩宫告御状呢!”
民心,受百姓拥护,这是冉明和冉闵父子最值得自豪的地方。冉明虽然对魏国官员没有大动,不过却调整了部分职位的职权。像太尉,自汉以来,太尉就和丞相、御史大夫号称三公。其中太尉管军事,包括平时军事的装备更新,修缮,以及军队的训练,战时统帅天下兵马。太尉这个官职大体就是后世的******兼总参谋长、武装部长、国防部长等职。
冉明登基之后,正式把原兵部废除,增设总参谋部、武装动员部、后勤部以及国防部。而太尉虽然还是三公之一,不过却成了空架子。冉明是死抓着军权不放,无论是太尉也好,总参谋长也罢,没有直接调动营级以上军队的权力。必须由冉明这个皇帝授权,他们的调动军队的行为才能合法。
各统兵将军的权力更加弱化了,军饷是从朝廷直接利用银行发放给每一个士兵,这样以来,将领就没有喝兵血的机会。至于像以前那样倒卖军资,结果处罚更严。冉明早已给华夏商盟下令,所有与军方的交易,必须在总商会备案,并且送交皇帝御览,一旦查出私自交易,家产充公,主谋斩首,其家眷流放南洋。至于非华夏商盟的商号,处理结果也是一样的。无论是兵刃还是甲胄,全部在生产过程直接编号,下发到每一个部曲的装备都可能详细查到流向,就连属于军资的粮袋子、罐头也有编号,出了事情,很容易就可以查到责任人。
为了避免将领滥用职权,在士兵中间建立了士兵组织既“圣武会”,能加入圣武会的士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治过硬,思想过硬对国家无比忠诚的人,他们负责所有将士的思想工作,以及监督将领的行为。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处置权力,不过却可以反馈情况。这就等于在将领中间安插了无数御史。
冉明想了想道:“这次征兵工作只征召六十个营,以受征召令的人为主。其他农民、工匠、学生以及各业青壮,暂时不予考虑。通告各征兵点,不要打击百姓的爱国热情,对于他们踊跃参军的行为要給予鼓励和支持,同时要耐心的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忠君爱国,并非参军打仗这唯一一条路,他们作为工匠,辛勤的工作,为帝国多打造一件合格的兵刃,就可以让士兵在战场上多发挥一分战斗力。农民用心种地,多生产一斤粮食,就可以让前线的士兵,免除后顾之忧。青年学生努力学习,学习文化和各种知识,将来魏国有足够大的舞台供他们发展,人皆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这也是忠君爱国。”
“是,陛下!”申钟点了点头道。
冉明又道:“晋国的气候不同于北方,要做好气疾的防治工作。其实气疾听上去非常恐惧,事实上也没有什么。要预防气疾,做好三条就好。第一人个人卫生,勤洗澡、换洗衣服。第二点就是个人饮食问题,不得私自喝生水。不得随地大小便。第三就是发现病发,立即医治。及时隔离,区分对待。各军的随军医护兵、药材必须准备充分。将士都是爹生娘养的,每一婴儿要成长为士兵至少需要二十年,每一个士兵的生命都是宝贵的。要爱惜每一个士兵的生命。能预防的问题,哪怕花再多钱也要确保每一个将士的安全!”
听着冉明的话,总参谋长申钟差点感动的要哭了。这才是真正体恤将士爱惜将士的仁慈君主。为这样的君主卖命,是他们八辈子积德。
申钟道:“陛下放心,先帝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南征准备,各种甲胄、兵刃、箭矢、弩炮、帐篷、药品、粮食都已经做了储备。”
“什么?三年前就开始准备了?”冉明道:“甲胄、兵刃这种东西还好说,只要保养得当,存放个十几年应该没有问题,可是粮食、食品以及药物,这些东西都有时效性,过期就不能再用了。这不是制造浪费吗?”
申钟道:“陛下有所不知,微臣曾告诉过先帝这些问题。像粮食,每年都会清出旧粮,换进新粮,药品和食品也是如此。”
听到这话,冉明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一旦采取过期粮食供应,造成大量将士食物中毒,这样乐子就大了。好在古代人有古代人的方法。
冉明点点头又道:“这次朕要一劳永逸,结束南北分治的分裂局面,不灭东晋,不完成统一誓不罢休。驻青豫的征南军负责进攻徐扬江淮下游地区,豫洛的镇南军则负责主攻荆襄,镇西军和安西军主攻巴蜀。安北军只需要抽调部分骑兵和器械营参战,所以南征战役一旦打响,就要看石越、张温以及谢艾他们表现了!”
“陛下,征南军石越所部和镇南军张温所部以及镇西军谢艾所部已经在陛下的征召令发起之时,开始集结。如今已经秘密运动,抵达了指定位置。无论是司马聃还是桓温,似乎都没有发现他们的异动!”申钟接着道:“一旦战斗打响,擅长奔袭作战的石越将率领征南军的精锐轻装部队快速向南穿插,而青州方面七个营的北府军将负责快速接应。新组建的六十个马步军营则出动十七个营,负责新占领区的治安维护和平靖地方的工作。对于张温所部,同样还是如此,参谋部的计划是,一旦遇到敌人坚守的城池,我军就采取壁垒战术,在其城池周围建立壕沟和营垒,将其困死在城中,围而不打,主力绕过去,进入快速迂回。一旦敌军出城,我军就可以利用少量部队以优势器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为了一举消灭晋国,魏国可是尽了全力,除征南、镇南、镇西三个方面军之外,还有邺城精锐中央禁卫军几乎全部参战,安北军、以及冀、并、幽、凉四州精锐骑兵、轻装步兵也将参战。四十五老兵营、六十个新编营,共计一百零五个战兵营,共计五十二万五千军队参战。这虽然比不上苻坚的九十五万军队南征,可是事实上不算新编步兵营,光四十五个老兵营就可以完虐苻坚的百万大军了。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运输各种作战物资,冉明还将运动超过四十万民夫青壮以及华夏商盟的数十万奴隶。
这次南征战役,肯定会影响魏国来年的粮食生产。冉明给魏国远征军下令,与笈多帝国暂时的议和要求,但是笈多帝国必须为魏国提供不少于一千六百万石的粮食。一旦笈多帝国不同意,远征军海军以及陆战、南洋各土著仆从军,就对其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抢掠。
笈多帝国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笈多帝国新占领的地区,那些地区的部落首领和土王,还没有对笈多帝国形成绝对的忠诚。一旦战役打响,冉明相信笈多帝国一定会出现不少印奸。反正此时笈多帝国的海军残了,没有海军的笈多帝国根本就没有反抗的机会。
除了笈多帝国,冉明还下令金州(苏门达腊)准备至少三百万石粮食,马来半岛一百六十万石、婆罗洲(加里曼丹)至少二百万石。叶调国陆耶婆提一千万石,镇远、伏远、威远各一百八十万石,宁远不低于二百万石,中南半岛至少一千二百万石。这样以来,从南洋弄来的粮食就会多达五千二百万石。从数量上看不少了,事实上也没有多少,只不过二百八十多万吨而已。
一旦征南战役打响,恐怕整个晋国都会陷入战火,整个江淮地区粮食生产将受到极大的破坏,历史上东晋的人口差不多拥有六百多万人口(加上荫户和隐户),但是刘裕建立南宋时,只剩下四百六十九万人。到陈朝灭亡时,只剩下二百多万人口,人口损失是惊人的。
当然,战争中特别是冷兵器时代,再惨烈的战斗,能有个十数万人死亡都是非常恐惧的了。战争中直接死亡的人数其实并不太多,更多的则是在战后,因为破坏,所以粮食大量减少,饿死、冻死、病死的人才是大头。战争中,军队对粮食的消耗是非常大的。以一个万人规模的军队,假设只有三成骑兵,这样每天消耗粮食就会二百石至三百石之间,战马还需要至少十斤草料和三斤豆料。
冉明的五十二万五千战兵,每天食用的粮食就是一万三千多石,加上骑兵战马和驽马的消耗,这个数字就是两万石粮食。如果假设这个战争打半年,加上民夫的食用,就会需要高达五六百万石粮食。苻坚在淝水大战中,出动了百万大军,可是他却没有那么多粮食,所以说东晋当时既使不打,光坚壁清野这一招,就可以把苻坚耗死。
魏国准备军粮加上罐头和饼干、奶粉和其他食物,相当于八百万石。这是魏国最大的粮食储备,抽调五十多万军队加上民夫,就是一百多万劳力没有了,这相当于把魏国劳动力拉出了三分之一,粮食减产,肯定会造成灾荒。所以冉明借用了南洋的粮食,至于南洋各地能不能完成冉明的任务,就不是冉明所考虑的问题了。
军法无情,那些将军为了完成冉明交待的任务,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至于土著的死活,冉明毫不关心。自己的汉人同胞都顾不过来,哪有心思去管土著?反正五千二百万石只是冉明的目标,他的将军们完不完成任务,至少弄个七八成,达到三千万石粮食。平均分摊在每一个百姓头上(魏国一千五百万人,晋国六百万人),才一石多一点。人均才一百六七十斤粮食。
有了这些粮食,冉明也有底气去收买晋国百姓的人心了。
魏国发起战争动员,这让晋国立即就陷入了极为紧张的局面。司马聃就算再傻也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何况褚蒜子把影子交给了司马聃,动用影子,虽然影子因为隐次郎的叛变,造成大量的人员损失,在巴蜀、荆襄几乎是势力空白。不过动用官面上和暗地里的手段,司马聃还是得到了事情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