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买宋> 第三百四十一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四十一章(2 / 2)

前416年,晋幽公被杀;烈公即位。烈公十三年(前403年)发生三家分晋:从此魏国、韩国、赵国成为诸侯国。魏国控制晋国。烈公二十七年(前389年),烈公死。

聂政,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

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聂荌,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

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其事迹见《史记-刺客列传》。

郭沫若曾据此写历史剧《棠棣之花》,歌颂聂政的侠义精神。

在河南禹州市市区西北有纪念他的聂政台。

当然,需要说明,其实刺客在中国的出现很早了,其实最早的中国游侠基本上也可以算作是刺客,二者同是尚武精神的产物,又都出现并活跃于尚武的年代,有着共同的生存根基,在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方面,他们是极为相似的。

但是,游侠和刺客还是有不同的,主要的区别在于:游侠主要是以行侠仗义、助弱扶贫为主,杀人不一定有什么针对性或者目的;而刺客则是怀有某种特定的目的才去杀人的。

刺客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去博取他人性命的人,因此,史评家吴见思在《史记论-刺客列传》中称刺客为“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

春秋时期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刺客最为活跃的时期,在历史上留下累累侠名的刺客多数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那时的刺客,基本上与侠具有相同的气质或者同样的道德取向。基本上都是以见义勇为反抗强暴或者知恩图报(这一点在刺客身上最为明显)。

一般来说,游侠和刺客都有博取功名的心态,但是他们之所以甘愿付出生命去行刺,主要还是出于一种知己相报的心理,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就这一点来说,游侠和刺客都是相同的,都有同样的侠义理想。

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因为受到韩哀侯的宠信而受到了韩相侠累的嫉恨。

严仲子惧为侠累所害,逃离韩国,开始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侠累。

后闻听魏国轵地人聂政因杀人避仇,携母及姐隐迹于齐国,其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当可结识。

严仲子遂赴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并备酒馔亲向聂母致礼,并赠黄金百镒(音益,古代重量单位,1镒为24两,一说20两)与聂母为礼。

聂政坚辞不受,但已心许严仲子为知己,所不能从,盖因老母在堂,不能以身许友。

时过多日,聂母辞世。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

此后,聂政服母丧三年,并嫁其姐,独剩孤身始赴濮阳严仲子处,询问严仲子仇家的名字,并谢绝严仲子欲为其遣人相助的要求,孤身赴韩。

韩向侠累府宅护卫森严。方时侠累正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

聂政仗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正自呆若木偶时,聂政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

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醒悟过来,齐上围攻聂政。聂政仗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遂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剖肚出肠。

聂政死后,韩侯暴其尸于市,悬赏购求能辨认其人的。

聂政姐聂荌闻听消息,即刻与人言:此必聂政,昔韩相仇人严仲子国士相交,政必报其知遇。我当往认之。

遂动身赴韩,至市,果认出尸乃聂政。聂荌伏尸痛哭,失声道:此轵地深井里人聂政啊~

道有往来人,好心劝止道:此乃刺韩相之凶手,韩侯悬赏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荌回答:我知。然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盖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严仲子识政于屠贩之中,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还活着,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与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任政的英名埋没呢~

话甫完,聂荌长呼三声“天”,即因悲哀过度、心力交瘁,死在聂政的尸体旁。

后有人感其姐弟侠义,收其尸厚殓之。

聂政的事迹在史记和琴操都有记载,但是行刺的原因和过程却不相同。

根据东汉蔡邕琴操记载战国的时候,聂政的父亲担任了为韩哀侯铸剑的任务。

可是,他超过了工期却没有完成,韩王就下令杀害了他。当时,聂政还没有出生。聂政长大成人后,他的母亲告诉了他父亲是怎么死的。从此,聂政发誓为父报仇,刺杀韩王。

聂政习武学剑,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王王宫。遗憾的是,首次行刺未成。

于是聂政逃进泰山,与仙人习琴。怕被人认出,就改变容貌。

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还拔掉(或者说击落)所有牙齿。后来,苦练十年弹得一手好琴,辞师回韩国。

聂政重回韩国,弹琴时观者成行,马牛止听。聂政名声大起来之后,韩王下旨召聂政进宫弹琴。

为避开禁卫搜查,藏利刃于琴内,神态自若步入宫内。面对自己的杀父仇人,聂政使出浑身解数抚琴弄音。

仙乐般的琴声,让韩王和他周围的卫士们听得如醉如痴,都放松了警惕。

聂政见此时机,抽出琴内短剑,猛地一扑,韩王猝不及防,当场被刺死。

聂政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无人能辨刺客是谁。

聂政死后,悬尸街市,并且为了他的名字重金悬赏,以灭其家族。

聂政的姐姐聂荌听说有人把韩国的宰相刺死,却不知道凶手到底是谁,所有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街上摆着他的尸体,悬赏千金,叫人们辨认,于是她到韩国都城,死者果然是聂政。

于是她抱起尸体失声痛哭:“他就是聂政啊~聂政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猪贩肉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亲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享尽天年去世后,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低贱的处境中把我弟弟挑选出来结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呢~士为知己者死,就是因为我还活在世上,所以才自毁其容,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我弟弟的名声呢,”。

聂荌高喊三声“天哪”,终因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后世传有《聂政刺韩王曲》,就是《广陵散》,被琴家广为弹奏,据说弹得最好的是嵇康,用以表示对聂政的敬仰。

聂政身怀武艺缺甘愿为母及姐混迹于市贩中,激于严仲子国士之礼舍命相报,为免亲人受连累不惜毁容一死,他所求者,不过是那种知己相报的信念啊~而聂荌虽无惊人的武艺,却具有无畏的精神,为了信仰、亲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敢于挺身而出,其性格刚烈坚强,行事果决,重义轻生,也可称其为侠女呀~

侠义精神流传数千年,岂是一勇武夫恃强力所能做到的~惜乎后人只重武不重侠,致使侠义精神多不见,反倒是恃力者横行,武勇者叫嚣豪据,却是悖了侠义之道了~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