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买宋> 第三百零三章 同化与融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零三章 同化与融合(2 / 2)

但两者又不能等同,主要表现在

首先,从两者的含义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

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是一般指少数民族汉族化,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某一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自然地、逐渐地改变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与汉族相似或被汉族同化的现象。

其次,从两者存在时间来看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起源于战国,终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现已终结。

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早在汉族形成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应追溯到奴隶社会,而且到现在仍在进行着,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仍然继续下去。

还有从两者学习的对象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对象既可能是汉族,也可能是当时已经处于封建统治时期的较文明的少数民族。

如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和满族统治下的清朝这两个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属于后者。

以及从两者的结果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数民族不断汲取以汉族为主体的先进的封建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内的一支支奇葩。

同时它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少数民族的汉化,则在汲取汉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自身的民族特点逐渐改变或者消失,有的变得与汉族接近,但仍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征;而有的被汉族所同化,最终融

入到汉族当中,原来的民族消失。

封建化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族融和的最本质特点,少数民族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接受封建化,这类封建化的内容还向边疆地区扩展。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

少数民族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采用汉族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从部落或者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汉化是一种民族同化,是一种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必然。

所以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不仅有汉化,我们汉人也会被胡化,如之前所说的胡化的胡服骑射。

民族融合历史书上只说了两种原因---战争与和平(发展贸易),其实还有种就是国家政策。

就是主动学习他民族的政策,作者菌觉得只有开明的君主才能做得到,像北魏的孝文帝禁胡服,断北语,改汉姓氏(他自己将拓拔氏改为元氏)。

如果说几个民族被汉化,严格来说55个少数民族或多或少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就连中国的周遍附属国和臣属国也被汉化,如古代朝鲜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同时说到民族融合,作者菌比较佩服的就是犹太民族了,他们可以说是世界上民族凝聚力最强的民族,以色列犹太国自从被尼布加尼撒二世灭了都几千年了,仍未被别族同化,至今还散居世界各地,可能是犹太教的影响,他们有共同的信仰。

此外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这两个词在词义方面有无区别,关于这个问题论述是很多的。

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有,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有的书这样讲:“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的主要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是根本不同的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只有民族同化,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不可能有民族融合。”

持这种观点的作者们认为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二词内涵的区别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

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同。

上边的引文讲得就很清楚,民族同化是“在阶级社会中”,而民族融合“不是在最近,也不是在不久的将来所能实现的,而是要到阶级消灭、国家消亡之后才能达到的。”

“所谓民族融合,就是到共-产主义以后。”

两者发生的范围大小不同。

一般都认为,民族同化是指一部分民族同化于另一部分民族之中,“不是某个民族同化另一个民族,就是它同化于另一个民族。

因此,同化只是个别和某些民族的消失,各民族之间的差别并未消失,民族这一历史范畴依然存在。”

“民族同化是部分民族的消失,即被同化的那些民族消失了。”

而民族融合的范围则比民族同化的范围宽广,“所谓民族融合,乃是一切民族的消亡,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不存在了。”

“民族融合乃是一切民族的消亡,全世界形成为一种与民族共同体完全不同的新的统一的‘全人类共同体’”。

“民族融合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互相渗透,甲中有乙,乙中有甲,甲和乙中有丙,而丙中也有甲、乙的成分,民族界限逐渐磨灭,不但各民族之间的差别消失了,连民族这一范畴也根本不复存在,所有的民族都走向消亡,亦即民族的终结。”

两者发生的方式与过程不同。

有些著作把有关历史现象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强迫同化,有的凭借政治暴力与民族特权进行同化,如清兵入关,强迫汉人剪头发,谓之‘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有的凭借政治权力强制统治民族同化于经济文化先进的被统治民族,如中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的汉化政策,尤其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最为典型。

二是自然同化,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共处中,落后的民族在先进民族的潜移默化中丧失本民族的特性。”

而民族融合,一般都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存在强制与暴力。

“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和共同的斗争中,先进的优秀的东西不断为大家所认识,所接受,并继续发展;落后的低劣的东西不断被抛弃,被淘汰,从而使各民族之间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多。”

还有就是两者的性质也不相同。

一般都引用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的一句话,同化“即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

认为同化“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也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形式。”

“统治民族、剥削阶级所奉行的这种强迫同化政策,造成民族隔阂、对抗和冲突,毒化民族关系,加深民族壁垒,是妨碍民族接近,阻碍历史进步的。”

而“自然同化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现象,强制同化是建立在被同化民族的痛苦的基础上的,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因而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我们坚决反对。”

许多著作在论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显示出民族融合的实质,它是各族“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的东西日益增多,原有的特征越来越少,直到完全消失的结果。”

由此看来,上述著作对于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二词区别得是很清楚的,民族同化存在贬义词的性质也是很明确的,而民族融合的性质自然有所不同,有的著作甚至提出“不应在民族不平等条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轻易地谈民族融合问题。”

至于民族融合是否只存在于无阶级、无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从发表的论著看来,这是一个人们探讨较少的问题,但也不乏一些精辟的见解。

比如,《辞海》民族融合条有两项释文:“在共-产主义基础上,民族差别逐渐消失,世界各民族差别逐渐消失,世界各民族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整体??指历史上的一些民族(或其一部分)自然形成为一体的现象。”

《辞海》如此编排释文,反映了编者的观点,即承认在阶级社会中也存在民族融合。

翁独健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从中国的历史事实出发,对阶级社会中存不存在民族融合,如何表述历史上一些民族汇入另一些民族的问题给予了非常明确而客观的回答。

书中说:“从我国和世界上的民族关系看来,历史上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存在着两种情况和方式。一种是采取政治强制手段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一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渐进的过程合于另一民族。

这两种情况和方式,不管用什么名称来表示和概括,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

人们习惯地把前一种情况称为同化,把后一种情况称为融合。

这种称法,既反映了它们的存在,又反映了它们的区别,是比较妥当和科学的。

因此,我们不同意历史上只有融合没有同化的观点,也不同意历史上只有同化没有融合的观点,因为它们没能正确区别地反映历史事实。

应该根据历史存在的上述两种情况,以确定和称为民族同化或民族融合。”

作者认为,由于长期相处,关系密切和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自然融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大量存在,通过强制手段迫使民族同化也屡见不鲜。

之所以讲这么多,是因为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它是在不同民族间经常出现的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相互交流、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的过程。

它是历史上经常发生的进步现象,是民族间的自然融合,也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的前提。

民族融合的过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如北孝文帝的改革)。

但马克思主义反对凭借政治暴力和民族特权进行强行同化,赞同民族间的自然同化,历史上一切自然同化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经济力量决定的,比如落后民族以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最终被后者所同化。

而民族融合的含义的话,对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

我们在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通常是在后一个层面上来使用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

因为,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

还有民族融合的方式的话,从我国以及世界上的民族关系来看,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存在着两种情况或方式。

一种是采取政治强制手段把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一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的过程合于另一个民族。

为了比较妥当和科学地表示这两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或方式,人们又习惯地把通过政治强制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同化。

把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自然地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融合。

在中国多民族的关系史上,既有强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间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错综而又复杂。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

如我国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

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

如夏时的淳维,秦汉时的赵佗,南北朝时的桓诞,北齐时的高欢。

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

(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

(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

(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

(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