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买宋> 第二百七十六章 缘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七十六章 缘由(2 / 2)

“每一家须役工匠四,五十人至三,二十人者,此人皆是他州别县浮浪无根着之徒,抵罪逋逃,变易名姓,来此俯身赁力。”

“平居无事,则俯伏低折与主人营作,一不如意,则递相扇诱,群党哗噪,算索工直,偃蹇求去.聚墟落,入镇市,饮博奸盗,靡所不至,已后又投一处,习以为业。”

“切缘井户各负借人驱使,虽知其如此横滑,实亦无术可制。”

可见盐业领域的雇佣劳动也非常普遍,每一家需役匠“四五十人至三二十人。”

还比不上大多数茶园户所雇的工人数。

这些劳动者是从他州别县跑来出卖劳动力的,是自由的劳动者,乃“浮浪无根着之徒。”

平时,他们“俯伏低折“地给雇主劳作;不如意时,就会“递相扇诱,群党哗噪,算索直,偃蹇求去”,甚至跳槽,转到另一家去干,成为家常便饭。

“已后又投一处,习以为业”。

雇主对此也无可奈何,“实亦无术可制”,可见,这些劳动者是很自由的。

还有就是包买商经济——预付款的出现。

也就是在宋代四川的茶叶生产中,已经出现了了商人向茶园户预付本钱的情况,一般情形下,商业资本只在流通领域内运作,不参与生产过程,商业资本转向生产过程时,表明包买主开始控制生产者,“(包买主)专门从事销售产品和收购原料的商业业务,并且通常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使小手工业者从属于自己。”

这样,商业资本开始向产业资本转化,这也表明商业资本已发展到一定水平,而“商业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前提。”

和社会观念的更新。

宋代对待商业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政府在开国初期,就发布了一些“恤商“的诏令,“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筐搜索。”

“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神宗时,又规定:“减免汴京国门商税数十种,税钱不满三十文的免征,运货至边易转勿税,石炭至京不征“为了保证诏令的实施,严防官吏欺压商贾,特规定:“滞留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

不仅如此,而且在服饰,科举方面也较汉代有重大改变,如“今后富商大贾乘马,漆素鞍者勿禁“卷,“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明确规定商人可以骑高头。

而且商人中的“奇才异行者,还可以应举,这些政策对商人都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从而也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乃至于我们再来看一看宋代士大夫对商人及商业的看法。

陈耆卿说:“古有四民,日士,日农,日工,日商。”

“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艺,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

“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

以及南宋叶适则说:“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

他们都认为商业与士农工一样也是“本业”,不应加以抑制。

黄震说得更好:“国家四民,士,农,工,商”,“同是一等齐民”,认为商人与士,农,工一样平等。

因此宋代四川从事商业的人也很多,其中茶商最多,“成都府据川陆之会,茶商为多。”

甚至曾以“君子不言利”自诩的士人也在经商了,如四川士子在科举时总是迟到,原来是因经商所误,“蜀士嗜利,多引商货押船,致留滞关津。”

此外,一首诗也形象地表明了宋代士人贩茶的情况。

“山园茶盛四五月,江南窃贩如豺狼。”

“顽凶少壮冒岭险,夜行作队如刀枪。”

“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笥经箱为盗囊。”

“津头吏卒虽捕获,官吏直惜儒衣裳。”

“却来城中谈孔孟,言语便欲非尧汤。”

“三日夏雨刺昏垫,五日炎热讥旱伤。”

“百端得钱事酒灸,屋里饿妇无糇粮。”

“一身沟壑乃自取,将相贤科何尔当!”

可见,宋人已将义,利统一起来了,苏洵说:“义利,利义相为用”。

王安石也说:“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

甚至连婚姻也不论门第而论财了,“进士登科娶妻论财”,由此,宋人对商业的痴迷可见一斑,怪不得连士人都要经商了。

最后就是宋代四川茶业领域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了。

虽然宋代四川出现了一些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但这些因素中的大部分,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交子“的出现;雇佣劳动的普遍存在;包买商经济——预付款的出现,都是在四川实施通商法时,发展得较好,可通商法并未贯穿两宋四川的始终,后来被茶马法,茶引法所取代,这些有利因素的发展趋势就不那么乐观了。

宋初在四川实施通商法时,商人可以与茶园户自由交易,商人积极投入茶叶贸易中,因这一领域获利很多,“商于海者,不宝珠宝,则宝犀瑁;商于陆者,不宝盐铁,则宝茶铭”。

以致出现了商人向茶园户预付货款的现象。

可自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政府实施茶马法后,政府禁止商人与茶园户直接交易,政府直接收购茶园户的茶叶,商人只能从政府手中购买茶叶,预付款这种信用形式被由政府给茶园户的茶本所代替,“茶官又于每岁秋成籴米,高估米价,强表茶户,谓之茶本,假令米石八百钱,即作一贯支依,仍令出息二分”。

“春茶既发,茶户纳茶,又例抑半价,兼压以大秤,所损又半,谓之'青苗钱',及至卖茶,本法止许收息二分,今多作名目,如牙钱,打角钱之类,至收五分以上”。

可见,表面上为茶本,实际上却破坏了茶园户的生产条件,“是官于园户名为平市而实夺之。”

“园户有逃而免者,有投死以免者,而其害犹及邻伍,欲伐茶则有禁,欲增植则加市,故其俗论谓:'地非生茶也,实生祸也。”

由于商人与政府之间的分利关系,当商人在茶业领域获利不多时,就会把商业资本从茶叶贸易中拿出来,“自茶法榷行以后,商旅更不兴贩,所收税钱绝少”,又“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现在茶业流通领域出现了障碍,当然会对茶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而商业资本天生就喜欢追求利润,当其从茶业领域退出后,就会转向他处。

土地被认为是风险系数最小的财产,又能源源不断地生息。

因此,许多商人把资本用来购买土地,即“以末致富,用本守之”。

如四川的一位商人发达后,就曾大量购买土地,“子今婿成都良家子,而阜通山泽之利,不过数年遂为富家翁,是昔之十顷田,五亩宅,革而为百,革而为千,以至于亿万。”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