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买宋> 第二百六十四章 由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四章 由来(2 / 2)

被赏官的间谍多为平民。

三班差使、三班借职、殿侍等虽为无品武阶,官职很小,但毕竟通过政府的特别奖赏,这些昔日的间谍已经完成了由民到官的转变,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对于那些曾身处敌境的间谍而言,如今的他们不仅再也不用惶惶度日,而且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固定的收入,从此可以安全、平静地生活。

这是政府对于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员最好的奖励。

此外还有精神奖励。

的确,在宋朝间谍史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在国史中为间谍立传。

这标志着间谍已经得到了统治阶层的完全认可,并被作为忠义的表彰来激励后人。

《宋使·忠义传》中就为间谍姜绶留了一席之地。

据《宋史·姜绶传》记载,姜绶是处州人,当金兵进犯京师时,内外不通消息,他以忠诩郎应募,带密信赴南京调兵支援京师,但出城后被金兵捕获骂贼而死。

《金史·忠义传》中也记载了间谍张顺的事迹。

张顺原为普通士卒,后应募侦察敌人的兵势,并通告城中被围将士救兵将至,在其潜到城下时被俘,俘后还大声告诉城内救兵将至,结果被乱刀砍死。

有奖赏的话,当然也少不了惩罚措施了。

因为间谍情报活动除了危险性高外,还是一项保密性极强的职业活动。

一般来说,离开了保密,就谈不上间谍情报活动了。

故《孙子兵法·用间》篇中云:“事莫密于间”,并强调重惩泄密者“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宋朝统治者对在间谍情报活动中“泄密”、“窃密”者的行为给与了严厉的处罚。

宋朝军法明文规定:“漏军事或散号漏泄者斩”;“吏卒与贼私相交通或言语书疏者斩,仍没其家财”。

对于官吏的泄密则有另外的惩罚措施。

根据所泄机密的等级不同会有轻重不等的处罚措施,如事关朝廷机密“诸听探传报泄露朝廷机密事若差除(差除谓未出尚书省枢密院)流貳千伍伯里;主行人有犯,加一等並配千里;非重害者徒三年,各不以荫论”;一般的情报“诸发运监司、经略安抚总管钤辖司人吏漏泄本司公事,杖八十;重害者加二等(重害谓机密事若奏劾徒以上罪及措置之类)”;若是直接危害到了国家安全则要被处以极刑“诸以国家事宜若重害文书及干边防报化外者绞;未通报减一等,配二千里以上,並奏裁许人捕”。

对于提供虚假情报的间谍直接处斩,“觇候谬说事宜更相推托及漏泄者斩”。

熙宁六年(1073年),“斩两地供输人、北界探事百姓王千”,原因是王千为冒领赏金而放火焚烧日沟驿庙。

至于情报传递体系,由于间谍情报必须绝对保密,万一稍有疏忽,泄露军情或贻误军机,都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为了达到情报的快速、准确传达,宋朝主要采取了两种传递方式。

一是烽燧传递。

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紧急情报信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

最早利用烽燧传递情报的记载是《史记·周本纪》:“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则举烽火。”

《墨子·号令》篇对烽燧作出了专门的解释:“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遣卒候者无过五十人,客至堞,去之,慎无厌逮。”

文中的“卒候”即我们说的间谍。

由于这是一种快速而简单的方法,因此,直到宋朝,烽燧依然被视为重要的情报传递方式之一。

宋人认为,“烽燧,军中之耳目,豫备之道不可阙也。”

对于烽燧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根据《武经总要》的记载,宋朝的烽台多建于“高山四望险”之所,在没有山的地方就在地域开阔之处设置。

烽台一般“高五丈,下阔三丈,上阔一丈,形圆,上建屋覆之,屋底径阔一丈六尺,一面露出三尺……四壁开四望贼孔,及安火筒”,以蒿、艾、狼粪、牛羊粪为燃烧材料。

每烽安排六人看守,其中五人称为烽子,职责是轮流观望周边动静,还有一人相当于队长被称为烽帅,专管文书、符牒传递之事。

烽烟的燃放有其严格的限制,无紧急情况决不容许随便点燃烟烽,同时,也是为了防范外来间谍利用烽火进行欺骗。

像是公元1092年的宋夏之战宋军就是利用烽火而取得成功的。

1092年,西夏梁太后亲率十万大军围攻环州,进攻七日未克,便引军后撤。

宋将折可适在战前就曾派间谍摸清了夏军烽火台守卒的姓名,此时便伪为夏军将领巡查,将守卒骗出杀死,破坏了夏军的报警信号系统。

夏军后撤时没有看到烽火台有异常反映,因而毫无防备的走进了折可适的陷阱中。

是役,折可适以8000人大破夏军十万之众,取得了宋夏战争中宋军少有的重大胜利。

宋军可以利用烽火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样其他军队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影响战争的胜负,因此对烽烟燃放的严格规定并非小题大做。

烽子若违反规定,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宋刑统》规定:“诸烽候不警,令寇贼犯边,及应举烽燧而不举,应放多烽而放少烽者,各徒三年。若放烽已讫,而前烽不举,不即往告者,罪亦如之。以故陷败户口、军人、城戍者,绞。即不应举烽燧而举,若应放少烽而放多烽,及绕烽二里内辄放烟火者,各徒一年。”

《武经总要》之《罚条》中也规定到:“有警不举烽及前烽已举后烽不应者斩,或无警而误举烽致惊扰城寨及举烽多少不如法致误事者亦斩,承误而应者不坐。”

由于烽燧的敌我可见性,为了保证其所传递的情报不为敌人知晓,燃烧烽火的注数便成为军事机密,对于烽火数量的判断,只有掌握内部秘密者才能破译出其情报的实质内容。

局外人看到烟火,最多只能猜测边境有紧急战事而已。

宋朝规定烽火台“每昼夜平安举一烽,闻警鼓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笼柴”,如果“每早夜平安火不来,则烽子为贼所捉”。

这就意味着战争的到来。

但凡军马出行,如果须停留的时间超过三天,就必须在离驻扎地一二里的地方权置爟烽,“其烽并于贼来要路,每二十里置一烽,连接至军所”。

如果发现敌人的踪迹则举烽,递报军司,具体是“十骑以下即举小炬火,前锋应讫即灭火;若不及百骑至二百骑即放一炬;前三百骑至四百骑即放二炬;若五百骑至五千骑即放三炬……”。

但是,对烽火数量的保密有很大的隐患,一旦烽子被捉就有可能造成泄密,因此在南宋又特别制定了“反泄法”。

“反泄之法有四:一曰号召……二曰旗帜……三曰金鼓……四曰烽燧,谓昔以一燧为遇寇,二燧为索救,今则反以一燧而为索救之号;昔以无烟为无事,有烟为有警,今则反以有烟而为无事之验。是为反泄。”

即如果以前规定敌军来时放一烽,求援时放两烽,现在则刚好相反,求援时改为放一烽;如果以前以无烟状况来表示平安,用放烟作为报警的信号,那么现在则以放烟来表示平安。

为了防范夏、辽的入侵,北宋政府在三国漫长的边境线上设置了大量的烽火台。如:

康定元年(1040年),诏鄜延至鄜州,环庆至邠州,泾原至泾州及秦州本界各置烽候。

庆历元年(1041年),诏河东缘边州、军、县、镇置烽火台。

庆历三年(1043年),诏陕西缘边属户蕃部,置烽火候贼马。

熙宁五年(1072年),诏:“熙河路依缘边四路例置横烽,遇贼入境,递相应接,其在蕃部地者,即以厢军守之。”

南宋时期,由于国土范围的缩小,多是沿江设置烽火台。

像是“绍兴二年(1132年)九月乙丑,初命沿江岸置烽火台以为斥堠。自当塗之褐山、东采石、慈湖、繁昌、三山,至健康之马家渡、大城堙,池州之鹊头山,凡八所,旦举烟,暮举火,各一以为信,有警即望之,用李光请也”。

利用烽火台放烽烟传递情报信息虽然简单快捷,但因为烽燧信号单调显目,不可能传递复杂绝密情报,所以其作用局限于边境较为简单的情报通讯传递。

而复杂绝密的情报则要通过其他途径来传递。

这就包括邮驿传递。

宋朝时情报的传递并不像我们今天从影视中所了解到的那样神秘与惊险,其具体操作过程也无法满足我们猎奇的心理,尤其是邮驿传递方式,更像是现今使用频繁的邮局传递。

但无可否认,正是这种看上去非常普遍与简单的传递方式保证了中央和地方之间情报交流的畅通。

宋朝驿传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并臻于完善,主要表现在邮传上。

其邮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在递铺的服役人员上用士卒代替了平民,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军事化组织管理,这样做不仅便于管理和提高传递效率,还可以起到军事保密的效果。

宋朝文书传递分为三个等级,曰步递、马递、急脚递。

其中,急脚递是宋朝文书传递中速度最快的,“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

主要传递“事干外界或军机及非常盗贼文书”。

神宗熙宁时期,又出现了金字牌急脚递,“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时。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急脚递由于传送的都是紧要机密文书,所以宋朝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诸急脚递承传御前不入铺文书,并日行五百里,不以昼夜,鸣铃走递。前铺闻铃,预备人出铺就道交受”。

“诸急脚马递铺,传送文书纲运,及供差人马,所属随历,别给印簿作底本。每日随事与行一转,遇官司取历点检,即分明具注于簿,俟给历还铺,排日誊上”。

如果违反了相关规定,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诸急脚递承传御前不入铺及金字牌文书而违不满时者,杖一百”。

“诸急脚马递铺,承传递角、官物,若递马已至前铺,及所诣交讫,不于随身小历批注回铺日时者,各杖六十;即前铺及所诣应批注而不以实者,杖一百,许人告”。

为了保证传递质量,宋政府还特意给予急脚铺兵额外的奖赏“诸急脚铺兵,传过御前不入铺文书无稽违者,特支钱每人每角以上五百文,十角以上一贯,二十角以上一贯五百文,三十角以上二贯”。

北宋时期的军机情报主要靠急脚递传递,但到了徽、钦两朝,邮传系统出现了严重弛废和衰敝,而金军的南侵与北宋的灭亡,更使邮传系统遭到惨重破坏。

为了预防金军每年都进行的南侵,保证新政权与辖内各地的紧急文书往来,南宋朝廷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建立一套应急性文书传递系统。

最先设置的是斥堠铺。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十八日,知杭州康允之开始在本路交通要道设置斥堠铺,“每十里置一铺,专一传递日逐探报斥堠文字”

并且规定:“每铺五人,新旧弓手内选有心力无疾病能行步少壮人充,每日添支食钱三百文。”

斥堠铺一般设于行在通往前线的要道上,不仅专设于两浙路,淮南、荆湖、江南东西路和四川等地也有设置。

为保证斥堠铺的传递效率,南宋还加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

如规定斥堠铺“每铺限三刻承传,置历批写时刻;每五铺选差有材干年五十以下使臣一员,不以有无拘碍,委逐州于见任得替待缺官内日下抽差,或招募有物力武勇人借补进义校尉充往来巡辖,候及一替,季无违滞,有官人转一官,招募人与正行收补;州委知、通专切点检,县委知县、尉主管,月支钱三贯文,如无违滞,每一季减二年磨勘”。

除此,还屡屡申严禁令,以维持传递各环节的秩序。

但南宋初年动荡的社会局面使得政府无力彻底改变邮传衰敝的状况,绍兴初年斥堠法便遭到严重破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邮传要求。

绍兴三年至四年间,南宋与伪齐政权军事斗争进入了最激烈的阶段,特别是绍兴四年(1134年),金与伪齐联合,积极准备南侵,给南宋造成很大的军事压力。

面对此局势,现有的斥堠铺系统已不能保证紧急军事情报的有效传递,必须对其严加整顿或设置一套新的递铺系统取而代之。

摆铺就是在此时产生的。

绍兴四年(1134年),诏令:“淮南、荆湖、江南、两浙通接沿边,探报军期急切及平安文字赴行在,经由州军去处并取便路接连措置摆铺至临安府界内……以二十里置一铺,每铺差铺兵五人。”

与斥堠铺在摆铺设立后由临时应急改为常设性递铺不同,摆铺的设立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随政局的变化而时设时废。

南宋设置摆铺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绍兴四年到绍兴十三年,这一阶段所置摆铺大概是由枢密院、各路帅臣及地方长官负责。

绍兴十三年,宋金议和已经两年,两国久无战事,摆铺已无用途,只能增加州县的负担,因此在御使中臣罗汝棹的建议下废除。

第二个时期是从绍兴末年到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

绍兴末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侵宋,两国之间战火又起。

于是,南宋再置摆铺传递军机情报。

从此数十年间,宋金冲突不断,几战几和,摆铺亦是屡罢屡设。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