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买宋> 第九十七章 开国太祖的国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七章 开国太祖的国策(2 / 2)

虽然其他的朝代也有国策,但后代都并没有好好遵守,或者说,该遵守的没有遵守,不该遵守的却偏要死脑筋的遵守,才引发了朝代的灭亡,不得不说,令人唏嘘不已。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国策,还绞尽脑汁的专门写出了一部《皇明祖训》,用来约束后世子孙按照他的想法来治国。

可结果呢?

抱歉,并不如意,如果说宋朝的皇帝艺术家太多,那么明代的皇帝就是奇葩太多了,各有各的想法,祖训几乎成了摆设。

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朱元璋曾在皇宫内竖立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还特别定下了规矩“内宦不得识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元璋有感于汉、唐的宦官专权而制定的祖训。

可这套规矩在他死后也就建文朝坚持执行了四年,到燕王朱棣夺位后就基本被无视了。

因为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得到了包括南京皇宫中的里里外外众多太监们的支持,相当一部分太监在朱棣的上位过程中立有大功,比如七下西洋的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就立有军功。

所以从朱棣朝开始,太监就有极大的权势了,可以出外监军,还出现了像郑和一样的掌握着数万水师纵横南洋。

也是在朱棣时期,出现了东厂这样的由太监掌管的特务机构,太监集团从此走向大明朝的政治舞台,太祖祖训几乎被无视。

当然,朱棣还算比较像朱元璋,精力旺盛,治国能力比较强,大事小事基本上都能自己解决,并没有如何重用太监。

可到了他的孙子明宣宗开始,就不行了,皇帝没那么猛,已经无法独立处理庞大的事务,除更多的依靠内阁处理政务外,还公然打破朱元璋制定的“内宦不得识字”的祖训,在皇宫中设立“内书堂”,收容十岁以下小太监数百人,让饱学的翰林院学士当这些小太监们的老师,教他们学习儒家经典,对太监进行文化教育。

等这些小太监们学成后就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这就为太监干政埋下了隐患啊。

至此,因为有皇帝的大力培养,此后明朝的太监大多都通文墨,晓古今,文化水平不是一般的高。

而明宣宗设立的“内书堂”也成为定制延续下来,直到明亡。

从此,朱家后代皇帝们为了不用事必躬亲,轻易的就敲碎了朱元璋严厉禁止的太监不得干政的祖训,自己定了一套更方便的规则。

太监集团得到了皇权的支持并走上政治舞台后,可随着朱家皇帝一个比一个怠政,太监们可谓是如鱼得水,他们掌握着帮助皇帝批奏折的权力,掌握着京城内御林军的统辖权,还掌握着高于锦衣卫的特务机构。

因此终明一朝,太监的权力和对皇帝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内阁辅臣,先后出现了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一批能影响到天下大势的权监,成为皇权的得力助手。

他们对于明朝政治局势的影响深入到方方面面,而且大多是太监都祸国殃民,比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势滔天,堪比皇帝,折腾的明朝差点老早就嗝屁。

对此,如果老朱泉下有知的话,不知道会不会起的从棺材板里蹦出来,掐死这些不肖子孙。

而且,最奇葩的是,明朝皇帝对待太祖制定的祖训,真的很奇葩,是该遵守的不遵守,不该遵守的却偏要遵守。

比如折腾了明朝上百年的倭寇问题,就是朱元璋的祖训折腾出来的,因为朱元璋同志看不起商人,所以某一天突然脑袋一抽,严厉规定,从今以后‘片板不得下海’,由此明朝开始了长打两百年的闭关锁国,也就是海禁。

这么久惨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有利润存在的地方,就必然会有商人。

马克思同志更是说过,300%的利润,已足以让商人们铤而走险,更何况是“利可十倍”。

像是与日本人的长期交往,让许多沿海地区的富商大贾们都见识到了彼此贸易所能带来的丰厚利润。

所以不少沿海豪户,都建造有巨型的船舶,进行着大规模的走私贸易,“法不能止”。

这些走私贸易存在的本身,其实是对明朝严厉的海禁政策与抑商政策的一种拨乱反正。

可大明朝的这种由朱元璋制定的国策,本身是违反了人性,违反了社会的常态的。

而且与富户们的大规模走私相伴的,是明代中叶的政治腐败,遍地贪官。

尤其是土地的兼并程度变得越来越严重,沿海许多苦于生计的贫民,因此也纷纷入海求生。

其中还包括一些宦途失意的士绅,以及穷困潦倒的秀才。

最后,这些势力在非官方的潜规则的整合下,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武装走私集团。

他们的前哨是沿海的富商大姓,富商大姓们替他们囤积、销售货物。

当市舶司还存在的时候,民间的私市可谓相当繁荣,走私的货物也能够很顺利地运销出去。

这些走私集团不会与那些“入贡”的日本人在销售渠道上发生冲突。

可是,在市舶司被全部撤销之后,“入贡”贸易的正常渠道完全被关闭,那些携货而来的日本人,只好将自己所带的货物,赊卖给本地的商人。

走私集团的销售渠道与日本“入贡”这的销售渠道出现了严重的撞车。

货物无法顺利销售出去,许多日本人开始转向更便捷的生财之道:烧杀抢掠。

与日本人相似,中国的民间走私集团也日益陷人困境。《明实录》当中有一段记载,可以充分说明这和问题。

当时的沿海民间走私集团中,最著名的首领是王直与徐海。

他们货物交易的中转站是余姚的富户谢氏,明朝撤销市舶司之后,谢氏手里的那些“倭货”难于出手,只好大量降价抛售,自然就欠下了王直等人许多货款。

王直、徐海等人不断逼索,而谢氏又根本无力偿还,万般无奈,于是谢氏竟恫吓王直等人:“如再相逼,我将向官府告发你们。”

王直等人不甘心财货两空,就伺机报复。

他们纠集一群同伙,包括与其熟识的日本倭人,趁深夜冲人谢宅,烧杀抢掠人,将其家财一扫而空。

荒诞的是,地方官员闻讯之后,竟玩忽职守,懒得做任何调查,想当然地向上司报告说这是一起倭寇入侵。

先例一开,王直、徐海等人此后所到之处,也无不打着倭寇的旗号。

其实其集团内部,真正的倭寇寥寥无几,这些“中国倭寇”的出现,让沿海的海防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但政府却仍然一律简单地将他们全部当作日本的真倭寇处理。

于是后果越来越严重,到了万历年检,倭寇以及成了明朝的大患,在东南沿海烧杀抢掠,肆无忌惮,如入无人之境,甚至都差点打到南京了。

的亏出了个戚继光,辛辛苦苦的练兵,废了几大的人力物力,才将倭寇剿灭干净,当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被逼的生活不下去的大明子明。

由此可见,在古代的封建王朝里,开国太祖们定下的国策还是极为重要的,能极大影响后世子孙的运程,老朱虽然治国能力强,但毕竟是苦出身,眼力见儿差点,所以制定的国策大多都很扯淡,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反而害苦了后人。

比如他亲自确立的接班人,建文帝,就是被他莫名其妙定下的国策给害死的。

与之相比,老赵就高上一筹了,制定的国策废话不多,但都很有用,所以宋朝比明朝活的长,而且有钱。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