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43(1 / 2)

《尚书》从自然材质谈到人类属性,从政务规划谈到天象规律,然后推出至高理想——“皇极”,以此作为国家的指导原则,亦即人群组成国家是为了体现绝对正义。

接着,由三德再到“稽疑”,由“庶征”推至“五福”、“六极”,对亍古人而言,此一信念的作用无异于宗教的稳定力量。

但问题在于:如果“天子失德”,不但无法维持正义,反而作威作福,欺压百姓,又会有何后果?

而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礼坏乐崩,天下大乱,然后才有“哲学的突破”,才有儒家与道家的立论与宣扬。

原文: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箕子乃言日:“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

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

鲧则殛死,禹乃嗣兴。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义用三德,次七日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周文王十三年,武王向箕子征求意见。武王说道:“啊!箕子,上天庇护下民,帮助他们和睦地居住在一起,我不知道上天规定了哪些治国的常理。”

箕子知回答说:

“我听说从前鲧堵塞治理洪水,将水火木金上五行的排列扰乱了。天帝大怒,没有把九种治国大法给鲧。治国安邦的常理受到了破坏。”

“鲧在流放中死去,禹起来继承父业,上天于是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禹,治国安邦的常理因此确立起来。“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慎重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办好八种政务,第四是合用五种记时方法,第五是建立最高法则,第六是用三种德行治理臣民,第七是明智地用卜筮来排除疑惑,第八是细致研究各种征兆,第九是用五福劝勉匝民,用六极惩戒罪恶。”

.......

箕子讣为治国安邦是政治家的首要职责,无论他主观上是否真的想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欢乐,只要他想在统治宝座上呆下去,就不得不考虑如何治理国家。

这道理就像商人为了赚钱,为了使生意长期做下去,就不得不使自己的商品货真价实一样,否则只有丢掉自己的饭碗。

西治国安邦要讲规则,正如游戏也要讲规则一样。

规则来自哪里?

按照《洪范》的说法,是上天授与的,并且上天在授与规则时还要加以选择。

不能按规则办事的人就不授与,就让他下课,比如鲧就是这样。

这套说法对敬畏上天和天命的古人来说,是很有效的,但对现化我们来说,却显得有些荒唐。

因为所谓上天,不过是人自己臆想出来的某种超人的存在,实质上是人自身意志的外化。

用这种观点来看,天授治国大法,就是人授治国大法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