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香港之梦> 第六百八十章 《明报》到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八十章 《明报》到手(2 / 2)

金庸淡淡道:“六叔和我谈过了,他希望你能接手《明报》,不过《明报》是我半辈子的心血,不能草率行事。”

王子川郑重道:“不瞒査叔叔,我对《明报》的确很感兴趣,当然了,我也不希望査叔叔为难。”

金庸问道:“如果我把《明报》交给你,你打算如何管理?”

王子川明白这是金庸对他的考验,畏畏缩缩反而会失分,不如大胆的赌一把,想了片刻,坦然道:“管理模式不变,《明报》还是按照老路子来,我希望金庸先生担任《明报》名誉主席。”

金庸笑骂道:“臭小子,你还真敢接,不怕我生气?”

王子川趁机说道:“其实我很佩服査叔叔,《明报》成立的时候,一穷二白,全靠叔叔一根笔杆子渡过难关,想当初《苹果日报》刚刚成立的时候,三个月亏损了三百多万,差点让小侄失去信心,之后看了査叔叔的创业经历,才坚持下来。”

这是王子川恭维之词,他家大业大,不要说三百万港币,就是三千万、三亿,他也亏的起,不过金庸的创业经历他的确看过,1959年,查良庸出资8万,沈宝出资2万,共同创办《明报》,每日出版一张。创刊初期,沈宝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省作他们的助手。尽管他们不断更改副刊内容,改变新闻路线,金庸更是抱病撰写《神雕侠侣》,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明报》的老员工都记得他当年辛劳的身影,一方面经常要通宵写稿,另一方面又为经济问题苦恼不已,一段时间他要靠典当来维持《明报》。

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那时,金庸住在尖沙咀,深夜天星小轮已停航,要改乘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仔渡海。

每当他们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早已停航,只好改乘电船仔渡海,但每次要等齐六个人才能开船,船费比较便宜。如果要即到即开,需要包租费三元。他们夫妇宁愿捱着深夜凉飕飕的风等待,也不愿包船过海。

“《明报》有今天,很不容易,无论是名声还是意义,都不是《苹果日报》能比的。”王子川感叹一声,悄悄观察金庸脸色,暗暗兴奋,对方好像松了口气,难道已经决定了!

金庸笑道:“你能明白最好,《明报》和《苹果日报》定位不同,《明报》销量是八万份,读者大都是精英人士,这和《苹果日报》截然相反。”

“査叔叔说的是,《明报》一贯秉持中正的立场,这是大家公认的权威报业。”王子川平复激动的心情,看这情况,金庸并不打算马上转让报业,难道还有其他候选人?

金庸沉吟片刻,吐露心声道:“我希望把《明报》办成最好的中文报纸,多年来《明报》一直在与胡现的《星岛日报》和马家兄弟的《东方日报》争夺香港读者市场,胡现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而我从上海来到香港的时候是个穷小子。”

王子川不以为然道:“胡先生在香港受到尊敬,但是査叔叔更被崇拜。”

金庸愣了片刻,接着摇头,这句话别人说可以,他是万万不能应承的,文人相轻,传出去,不免会受到一些人的发难。

王子川道:“您任董事长期间,《明报》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甚至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报》,对中国时局的预测和分析,是其它报纸不能比拟的。”

金庸玩味道:“你倒是准备充分。”

王子川笑道:“査叔叔,收购《明报》只是第一步,我打算投资五亿港币扩展《明报》,成立周边刊物,充分挖掘《明报》的潜力。”

金庸道:“我也有这种想法,一直受困于资金问题无法行动。”

原来如此!金庸是雄心未了,那他物色接班人的目的是融资!

王子川试探道:“如果査叔叔不介意,我先收购《明报》70%的股份,每年出资一千万邀请査叔叔担任《明报》总裁。”

金庸惊讶道:“你不插手《明报》管理?”

王子川保证道:“只要査叔叔留在《明报》,我绝不插手《明报》业务。”

金庸缓缓点头,明言道:“阿川,你真有心入股《明报》,我很高兴,不过合约上面必须注明你刚才说过的话。”

“当然!”

王子川偷偷笑了会,原来大名鼎鼎的金庸也缺钱,不过这也不稀奇,金庸白手起家,《明报》只是一份报纸,政治意义很大,经济嘛……一年赚的钱还不如他拍一部电影赚的多。

短短半个小时,王子川就明白金庸所想,文人谈生意,终究是外行,一点也藏不住心思,金庸无非是想把《明报》注册成为公司,然后推行上市,上市成功之后,便功成身退。

“査叔叔,过几日我会派人到《明报》和您详谈。”

金庸叮嘱道:“签约的时候,你要亲自过来,顺便认识一下明报管理层。”

王子川欣然答应,他投资五亿港币,估计《明报》上市,最少也要三年时间,这段时间够他收买人心的了。

ps:写书还有瓶颈……最近速度很慢,请书友见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