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女生耽美>奋斗之第三帝国> 第02节 苏联崩溃的前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2节 苏联崩溃的前兆(2 / 2)

到了1942年8月底,苏联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八千万人口了,与李德在德占区实行的怀柔政策相反,苏联的军事经济形势非常紧张,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苏联不断增加各种税率,生存环境日益严酷,为了得到一个鸡蛋,一个十岁的小姑娘独自在荒野走了二十公里。十二岁的半大孩子也进入了工厂。弹簧压到底必然失去弹性。

让苏军的士气受到最大打击的就是苏联与胜利渐行渐远。战争的目的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获得胜利,达成政治目的。而到了1942年初秋,好多苏军官兵都明白,这四条一条都占不住:斯大林讲话声称开战来苏联已歼灭了800万德军,但前线官兵最清楚一场战役下来,敌人并没有消灭多少,自己却损兵折将不少。他们打的是伟大的卫国战争,但国越卫越少、不少同胞公然去帮助敌人不说,据说他们所卫的这个国是世界上最专制的,不保卫也罢。

事实上,进入夏季后,苏军每月的损失达到百万。如此严重的伤亡,俄国人靠什么弥补呢?

战争爆发的1941年,苏联用于对德作战的兵力有550万。其后俄国人大规模扩充部队,兵力急剧上升,一年之内就增加了900多万,达到1450万人。

同一时期,德军及其盟军则有400多万兵力(包括320多万德国野战陆军);1942年轴心国部署在东线的兵力也增加了300万,但都是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盟军和以苏军俘虏为主的东方部队。作为其核心支柱的德国野战陆军只增加了80万。扣除一年来德军的损失,正好收支相抵。

但是苏军在1942年8月底,战场上只有500万人与敌人相对,为什么呢?因为一年来他们损失了850万人,其中650万人走进了德军战俘营(包括1941年底以前被俘的380万人)。这当中100万人在1941年冬季死于战俘营,约350万人参加了俄罗斯解放军和其他辅助部队。

面对损失10倍于德国、且丢失了大量人口的苏联来说,要维持这样庞大的兵力规模并不容易,只能竭泽而渔。红军基层战斗单位的实力还是很弱小。不仅充斥着大量中老年人,人员和装备也少得可怜。很多红军步兵营缩编到只有2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而步兵连人数少则只有30多人,多则也不过70多人,最差的情况下只装备2挺机枪。相比之下,德军步兵连通常有100人左右和十几挺机枪。

元首很清楚苏联的弱点。根据丽达掌握的情况,苏军一个排的人员构成是总计21人。包括9个俄罗斯人;5个白俄罗斯人;2个乌兹别克人;1个楚瓦什人;1个哈萨克人,其余3个是其他民族。换言之,俄罗斯人仅占全排的43%。

年龄构成:7个人在20岁左右,9个超过35岁,5人竟然在16岁以下。也就是说,中老年士兵的比重差不多占一半。而在德军中,年纪这么大的士兵大都是配给后勤部队,战斗部队的大部分还是青壮年。

当然,斯大林必须要打到底,因为苏联战败就意味着共产主义的破产和他们悲剧的命运。

在夏季以前,除了石油等项外,俄国人拥有的主要工业资源还是远远不如德国。这就迫使他们把绝大多数资源用于直接生产武器和弹药,而用于其他领域的则相当少。甚至机器的生产都被大大压缩。1942年,苏联大约保有60万台金属切割机床。但和德国210万台机床的规模相比,俄国人依然是望尘莫及。

苏联的一切资源都用于军工。伴随着一个个矿藏落入敌手,苏联的军工产品质量越来越差。比如关健的武器——坦克因缺少锰钢,变得非常脆。又如,德军年初就占领了提赫文铝土矿和沃尔霍夫铝厂,以致于苏军有一半飞机是木头做的。

雪上加霜的是德军一夜间有了重型轰炸机,迁徙到乌拉尔的军工厂没来得及修屋顶,如今连围墙也被炸掉了。

盛夏以来,斯大林又受到了一个重大打击。摩尔曼斯克到内地的交通早就被切断了,纳粹老党员迪特尔的山地与丛林部队执着地向阿尔汉格尔斯克进军;伊朗危在旦夕,苏联与外界的联系只剩下远东了。一年来斯大林对美援物资鸡蛋里找骨头,但同盟国的物资真正减少时,他像烫伤了的猫一样尖叫起来。

随着高加索地区的丢失,苏联唯一的优势——石油的优势也不复存在,而中亚卡马拉等地的油田只能保证正常所需的17%,就算美国再慷慨,也绝对不可能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为苏联运来上百万吨石油——何况中东的大部分油田在纳粹的机翼下。

苏联居民不仅要面对高物价和消费物资的极端贫乏,还要承受翻倍增加的高额税款。仅军事税一项就多达721亿卢布;独身者、无子户和少子户,因为不能为国家贡献后备人力,也被课以重税,总额达81亿卢布。苏联政府还变着花样另外开辟了多项财源,捞取了760亿公债、178亿国防基金,甚至还有近120亿卢布的彩票。

俄国人负担沉重,干的活也多。战时,工厂负责人有权要求工人每天义务加班1—3个小时,对不满16岁的小孩略微“仁慈”一点,规定加班上限为2小时。不过参加这种名义上的“义务加班”,可以获得一倍半的工资。可是职工的休假也几乎被完全取消,只有肺结核患者和妇女例外。前者既不用加班也不用上夜班;妇女在怀孕和产后可以获得一段休假时间。最初,为了弥补被剥夺的休假,还向工人发放一些补偿费。到了1942年,不再发放这趣÷阁钱,而以所谓“特别存款”的形式加以冻结。

拿得少负担重而且干得多。要让人民能够熬下去,就必须保证大家至少能够填饱肚子。由于局部饥荒在后方的蔓延,而西方供给的食品数量也有限,俄国人对农业状况好转的迫切需求,丝毫不亚于对工矿业。但农村既得不到拖拉机和燃料,劳动力又被拉去参军,牲畜也被征用,几乎无法提高产量。

没有石油,没有粮食,人口锐减,将士思家,而大部分将士魂牵梦萦的家在敌占区,而且听说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仗怎么打下去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