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德军把绝大部分后勤力量都调到了南方,35万辆卡车、16万辆拖拉机、770艘各式舰船、还有长蛇阵一般的乌克兰马车都拨给了南线。即便是这样,还时常出现供应不足。随处可见光着上身的德军士兵拉着骆驼,穿过像沙漠般荒芜的平原。
德军比1941年幸运的地方是埃及油田解决了一部分供给,乌克兰的几百万民工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调动他们非常容易,除了分田到户的感召力之外,他们的生活日用品非常稀少,德军只要用几盒火柴就能吸引他们。此外,德军进展非常迅速,缴获了不少军需。
到8月8日,德军全线抵达大高加索山脉。大高加索山脉,位于黑海与里海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横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3国,属阿尔卑斯运动形成的褶皱山系,是亚欧分界线。厄尔布鲁士山位于山脉中部,是大高加索山脉最高峰,也是欧洲最高峰。巍巍而耸,凛凛而立,超然绝伦,凌逼霄汉,墩实中显现出一种难以描述的威严。
约德尔把两张照片分发给元首和大家。一张照片上,在白皑皑的雪地里,几名穿着冬衣、戴着墨镜、背着大包的山地部队和两头驴正在往山上艰难跋涉。另一张上五个德军军官戴着山地部队布帽,脖子上围着围巾站在冰川上,柱着滑雪铲,在猎猎军旗面前摆照。
德军南线指挥官利斯特元帅是滑雪和登山运动员,他组织德军登上了高加索山脉的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将帝国军旗插到海拔高达5642米的峰顶上。
戈培尔撇嘴:“这有什么了不起,你们是打仗呢还是举办登山比赛?如果想举办登山运动,我可以在阿尔卑斯山给你们开辟一块地方。”
“当然是打仗了。你以为我们要旅游呀?我们的主要目标的是建立观察哨。”约德尔狠狠地顶回去了,声音之大,把打瞌睡的戈林惊醒。
“什么?登上了欧洲最高峰?”明白事由后,酷爱虚荣的戈林惊讶得从座位上跳起来了。
酷爱登山的施佩尔用手拄着下巴,一脸羡慕地望着约德尔。见大家兴致勃勃,约德尔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好一阵子……
←←←←←←←←←
早在1934年,苏联对外开放了高加索山区,允许外国登山者前来攀登高加索地区的各座山峰,德国的登山者们也随之前来。当时德国的登山协会主席就是利斯特,队员有库马罗和盖马拉。
在厄尔布鲁士峰的顶峰稍下的地方,苏联为攀登厄尔布鲁士峰的登山者们修建了一个休息和过夜的、从外表看好像一座堡垒状的两层水泥建筑,人们称它为“高山旅馆”或“厄尔布鲁士大饭店”。之所以修成堡垒型,窗户很小,墙壁厚而且外形是圆形,是为了抗御强风和严寒。
苏联为登山者们修建的这座不收取任何住宿费的“高山旅馆”,完全是一种社会福利事业。谁能想到他们会引狼入室,为敌人提供方便。
1942年8月1日,蓄谋已久的德国第49山地军组织一只小分队,超越大部队沿着小路抵达山脚下,没有遇到激烈的抵抗,就占领了位于海拔5300米附近,厄尔布鲁士峰顶稍下方一点的“高山旅馆”,
率领德军高山部队占领厄尔布鲁士的两位军官库马罗和盖马拉上尉,就是1934年到1937年多次前来攀登厄尔布鲁士峰的军事特务,他们对上山路线、气象条件、地形早已了解得非常清楚,而且专门对攻占这座欧洲最高峰进行过多次演习,所以后来才极为顺利地占领了它。
占领厄尔布鲁士山后,德军升起了一个高空载人的气球,上面坐着拿望远镜的炮兵观察人员,向东南方向的巴库油田张望。也就是说,德军成了千里眼。他们用无线电通知德国空军攻击苏军部队,让固守巴库油田区的苏联军队暴露无遗,处于挨打的局面。
→→→→→→→→
里宾特洛甫不解道:“你们乘虚而入,占领了厄尔布鲁士山峰,苏军没有想到夺回吗?”
约德尔兴奋地回答:“想过,就在昨天他们组织部队攻取厄尔布鲁士;但由于苏军不懂高山特点,缺乏登山装备,仅仅穿着夏季的单衣上山,到了夜间气温突然降到零度以下,他们不是被冻死就是严重冻伤,还没见德军的面就滚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