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雒阳城外的一座军营之中。
一排士兵双手持着大黄弩,一只眼睛紧闭,另一只眼则对着大黄弩上的一个木制圆筒。同时,将大黄弩的尾部紧紧的靠在自己的肩上。
“准备……三段击战法……射!”
一声令下,士兵们纷纷扣动扳机,一支支弩矢离弦疾射而出,“噗噗噗!”纷纷命中对面约莫一百五十步左右的箭靶。
而待射完之后,这一排的士兵迅速后退,后面一排的士兵则从缝隙中上前,举起手中大黄弩,瞄准,射出。
“呵呵,文远,训练的不错,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士兵们已经达到这等水平了~”看着士兵们的训练,李义的脸上充满了笑意,显然对于所看到的结果非常满意。
“这还是多亏了工部研发的新式大黄弩,如果换做是老式的那种弩箭,恐怕最少得两个月才能够保证准头。”张辽闻言,作揖恭声应道。
正如张辽所言,这些士兵们使用的是工部根据李义的提议改良而成的。与原本的大黄弩相比,新式的大黄弩增加的弩托,让士兵可以借助肩膀稳定弩机。
同时,又在弩机上增加了一个用来瞄准的圆筒,李义赐名为瞄准器。虽然和后世的瞄准镜相比,这种瞄准器没有镜片。但却可以达到提升士兵注意力,让准头变得更高的效果。
另外,新式的大黄弩还增加了一个摇杆,士兵们可以通过摇杆,利用机械的力量来拉开弩弦。
“诶,如果仅仅只是准头的话,自然不用多说。但这些士兵对于三段击战法能够如此熟练,可不能说是武器之功。而且除此之外,这支部队的行军、布阵、进退能够如此整齐划一,难道不是文远之功?”看到张辽如此谦虚,李义忍不住笑道。
随着战争的距离越来越近,李义开始频繁的视察各地军营,不过比起四大营,他更加看重那些地方部队。因为这些人,才是战争的真正主力。而且以四大营的训练强度,却也实在不需要李义担心什么。
回到赵王府,荀彧等人已经在议事厅中等候着了。
“殿下,这是各地送来的军需、粮草数量……”荀彧呈上一份文书。
随手翻看着,半响后,李义满意的点了点头,“如此一来,就算守上一年半载,却也不在话下。”
“如果吕将军他们听到殿下这番话,肯定又会碎碎念了。”听到李义之言,郭嘉露出了一丝古怪的笑容。
“打仗,自然要选择最为稳妥的办法了~”李义摇了摇头笑道。“战争,除了比拼武将、谋士、部队之外,还要比拼双方的钱粮、兵源、民心……这种情况下,防守反击才是王道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