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闱落下帷幕,诺大的开封府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侯家大郎竟然一举夺魁,考上了进士,而且还荣膺会元之职,这简直就是奇迹!”贾政难掩心中的惊讶与感慨,他失神地靠在官帽椅的椅背上,喃喃自语道。
詹光在一旁也深有同感,他微微叹息道:“是啊,听说这次会元还是陛下亲自钦点的,如果殿试再能顺利过关,那侯家大郎进入一甲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他可真是年少有为,前途不可限量啊。”
程日兴也忍不住加入了讨论,他满脸钦佩地说:“这次秋闱汇聚了大周三四千名举子,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然而,侯家大郎却以区区十五岁之龄,力压群雄,名列榜首,这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再加上他得到了陛下的青睐,日后拜相封侯也并非不可能之事啊。”
贾政听闻两人的议论,心中也是感慨万千,不禁唏嘘道:“想当年,敬大哥考中进士之时,早已过了而立之年,而康哥儿这孩子,真是天赋异禀,年仅十五便一举夺魁,成为进士,而且还是备受瞩目的会元,这等成就,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啊……”
说着说着贾政脸色便暗淡了下来,坐下的清客都是在贾府多年的,哪里会不知道贾政此时的心境和心结,但后面的话万万不是他们这些人可以往下接的,难道要违心的说贾宝玉几年后也能中进士?
那他们还要不要在贾府过活了!
好在单聘仁是个机敏之人,他迅速反应过来,宽慰贾政道:“老爷也不必过于忧虑,世间万物,各有其福运所在。这侯家大郎,确实是个聪慧过人的孩子,未来成就不可限量。况且,咱们贾府世代显赫,簪缨不绝,又何须拘泥于科举这一条出路呢?再者说,侯府与咱们贾府本就是世交,两家情谊深厚。若这侯家大郎日后真如入兴兄所言,得陛下垂青,拜相封侯,那咱们未尝不能求他照拂一二。”
这几位清客在贾家多年,对于贾家每日愈下的状况也都了解清楚的很。贾家若真的倒了,他们反而是最伤心的,这等清闲觅食之所可不是哪都有的,且他们几人依附贾家日久,真转头别家,也不是那么好融入的。
这些年贾家一直依附着王家做些生意,但近些时候他们得了风声,这王子腾在京城的职位会有些变化,也不知是好是坏,是福是祸。
这些年他们也都看清了,贾府现在就是一个空架子,只能附在别人的身上吸血,若是往后有什么变化王家靠不住了,那贾家没落就不可逆转了。但这个时候侯家意外崛起,若能再攀附上,未必不能起死回生。
但这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贾政听得单聘仁所说的“照拂一二”时,内心也满是纠结。
贾政回想起去年侯家大郎侯孝康得中举人时的盛况,那场由自家内兄亲自操办的庆典,规模和阵势之大,连自家兄长都羡慕不已,回来后一直赞不绝口,提及所来的客人如何尊贵,收的礼金如何丰厚。这一切,无不从侧面反映了侯孝康中举给修国公府带来的巨大影响力。而如今,侯孝康更是中了进士,这份荣耀与地位,更是让贾政心生感慨。
他深知自家兄长的德行,是个只看重利益的人,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侯家的崛起给贾府带来的潜在机遇。去年,内兄还曾让他试探着给侯家沈氏放出探春的消息,希望能与侯家联姻,但当时被很隐晦地拒绝了。现在,侯孝康中了进士,探春的姻缘更是不用再去想了,贾府与侯家的联姻之路,似乎已经被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