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锦衣卫已经查出了造谣之人,只等皇爷一声令下,他们就会抓人。”王承恩将锦衣卫送来的消息念给崇祯听。</br>
“不,”崇祯摇头,“不能抓人。”</br>
“可是他们造谣皇爷胁迫赵王降低宗禄...”</br>
“那也不能动!”</br>
面对藩王的舆论战,崇祯心如止水。</br>
搞宣传斗争他还没怕过谁。</br>
他坐在龙书案旁问王承恩:“崇祯十七年邸报发到第几期了?”</br>
“回皇爷的话,发到第四十二期了。”</br>
“第四十三期给英国公空出一个版面,让他帮朕解释那天到底有没有胁迫赵王。另外放出消息,就说朕将礼部草拟的削减藩王宗禄题本留中了。”</br>
王承恩有些疑惑:“皇爷此举会加剧藩王反对的声音,是不是...”</br>
崇祯冷冷一笑,“无妨,朕此举的目的就是让藩王们以为朕会在意舆论!”</br>
题本留中的意思是崇祯在犹豫。</br>
犹豫到底要不要降低藩王宗禄。</br>
藩王们知道后以为他们的舆论战奏效了,会将大部分甚至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舆论战当中。</br>
可是他们忘了,舆论战的目标不是搞舆论,而是吸引敌人的注意力!</br>
谁是敌人?</br>
藩王的敌人是崇祯,崇祯的敌人是藩王。</br>
藩王们以为之前的行为奏效了,所以会加大舆论战,届时崇祯就会被迫终止降低藩王宗禄。</br>
可崇祯不是这么想的。</br>
降低藩王宗禄只是一个幌子,实际是给锦衣卫争取时间查藩王。</br>
他纵容藩王搞舆论战的目的是让藩王们将注意力都放在京师,从而放松身边的警惕。</br>
这样锦衣卫就有时间和机会查藩王了。</br>
等锦衣卫将所有信息都查清楚之时,便是崇祯削藩之日。</br>
随着崇祯十七年第四十三期邸报的推出,京师百姓们陷入到吃瓜的快乐当中。</br>
“哎哎哎,看最新的邸报了吗?英国公亲自出来证明陛下没有逼迫赵王。”</br>
“可有人说赵王是被陛下逼迫的!你信谁的话?”</br>
“我啊?当然是信英国公了!他带头补缴赋税,人品肯定没问题。”</br>
“你信谁的话?”</br>
“我谁都不信,看热闹就行了!”</br>
这件事虽然与百姓无关,但百姓们就爱看热,而且是皇家宗室的热闹。</br>
在百姓们的议论声中,崇祯亲自挑选的数十名锦衣卫悄悄从京师出发,去往全国各地。</br>
他们是去彻查藩王罪行和资产的。</br>
由于此事是一等一的绝密,所以崇祯选的人很少。</br>
崇祯并不担心这些人完不成任务,因为他给的时间很长。</br>
三年不行就四年,四年不行就五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