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当空,犹如玉盘高悬,皎洁明亮,银辉洒满大地,桂花飘香,秋风送爽。长安府一年一度的中秋诗会在珠宝街大广场举行。 广场内许许多多的手臂般粗的大红蜡烛熊熊燃烧,诗会高台的上空悬挂着几十顶灯笼,把整条街照得犹如白昼。 街上人潮汹涌,通往诗会的所有街道都被密密麻麻的人堵死,水泄不通,连屋顶都站满了人。 对长安城的人来说,和一家人一起来看诗会就是最大的赏月。诗会不仅创作脍炙人口的诗词,还有平时难得一见的花魁唱歌跳舞,表演各种才艺。 诗会的高台是一个五米高的戏台,戏台由具有良好的声音传导性和共鸣性的木材搭建,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声。戏台墙体精心设计了凹凸不平的小结构,让声音进行回弹、扩散和聚焦。戏台的内部放置了一些小瓦罐或水缸等物品,以增强声音的传播效果,传达到更远的距离,并增加声音的音质和音量。这样即使在很远的距离,观众仍然能够听到清晰响亮的声音。 戏台前的桌椅上已经坐满了宾客,最前面的一号圆桌边,太子李琦、丞相蔡中京应邀出席。其他人或是皇亲国戚,或是大学士,或是大儒,或者是世家贵族。太子李琦温文尔雅,谈笑自若,蔡中京精神矍铄,目光如炬。蔡中京身旁还坐着一个人,方脸宽额,眉毛浓厚,眼窝深陷,高高的鹰钩鼻,眼睛异常锐利,气势如虎,身穿一身淡金色的龙鳞铠甲,仅仅是随意坐在那里,就让周围的所有人喘不过气。他是西夏国二王子李涛,四十余岁,八段高手,外号虎王,是因为李永利事件特意来华国修复两国关系的。他的目光虽然面向高台,却微微向上,掠过了高台,望向月亮,给人一种目空一切的感觉。 李易、蔡文君、万邦彦坐在诗会高台侧面第三十号圆桌前。几人正聊天,两位身穿紫衣官袍的人走到近处,李易连忙站起见礼,一位是顶头上司翰林学士高阳(正三品),还有一位竟是吏部尚书洪仁夫(正二品),仅次于丞相蔡中京的大佬,桌边的人也纷纷起身见礼。在华朝,公服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 高阳微笑道:“无妨,我来这里只是见一见李易。李编修,借一步说话?” “下官没有前去拜会,反而让两位上官前来,惭愧。”李易说着,跟着两位高官离开,来到一旁无人的地方。 高阳微笑道:“李编修,听说独一味酒楼的大镜子是你制作的?你真是奇才啊。” “过奖了,下官这是小技巧啊,不值一提。高学士才是饱学鸿儒,名士风范。”李易客气地道。 一旁的洪仁夫笑道:“想不到李探花不仅学问出色,杂学格物也出类拔萃。有件事想麻烦一下李编修,你家的镜子能不能马上卖给我一面,老夫孙女后天出嫁,急需一面大镜子作为陪嫁。” 李易道:“尚书大人,这是小事一桩,明天下官就派人送过去。镜子也就是下官休假搞出来的玩意。” 高阳笑道:“有人说是奇技淫巧。” 三人一起笑起来。不远处的那些人时不时偷偷瞄过来,羡慕两位大官和一个年轻人谈笑风生。 高阳道:“今日诗会,你代表翰林院,你今日可不要让我等失望。” “那下官就努力一些,作一首好诗词,一定要让高大人脸上有光。”李易嘴上道,可是心里想,没有人说要我参赛啊,我也是来参观的。 随后,两位高官才满意离开。洪仁夫解了燃眉之急,高阳借李易的光帮了上官的忙,皆大欢喜。 李易坐回自己的椅子上,道:“文俊大哥,我有一事相求。” 万邦彦道:“你我一见如故,安邦,尽管道来,只要力所能及,无不应允。” 李易道:“文俊大哥,我在水泉庄办了一所私塾,给庄里的孩子们和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教书。最近萧狂和萧诗雯回家守孝了。萧狂马上回来,但是要从军,也没有时间教孩子们武功了。萧诗雯守孝一年也回不来。不知大哥有没有空前去授课?” 万邦彦道:“没问题,我一周去三趟教孩子们武功。诗会后,我们好好聊聊。” 李易还没和万邦彦说上几句,诗会开始了。 李易问道:“文俊大哥,我收了请柬,就要上台写诗吗?” 万邦彦笑道:“安邦,你上了绾绾的当了,你的请柬是参赛的请柬,不是参会的请柬。参赛名单都贴出来了。就你自己不知道。” 李易仔细一看,上写邀请李易参赛,哎,天天忙着搞创新发明,大意了。 蔡文君捂嘴而笑,道:“易哥,我相信你一定能赢。”她也叫易哥,李易听着,想起了在远方守孝的萧诗雯,心里相思如潮水不可抑制。 万花楼的十名歌舞伎抱琴而上,弹奏著名的琴曲《春江花月夜》。 一曲之后,长安府知府易绍元微笑着走上高台,先说了几句祝福的语句,然后介绍了诗会的意义、来宾和相关的事宜。特别介绍,西夏国二王子李涛久慕华朝文运鼎盛,特来参观。 此次参赛的至少是秀才,大部分是举人,还有少部分是进士或诗文名家,写的好诗词还会送进宫里请皇上御览,这是多么的荣耀啊。 一位司仪高声点名,有五个秀才走到高台上桌前写诗文,李易则看向天空那硕大的明月。 很快,五位秀才写完准备好的诗词,马上送到旁边的翰林院评委席,由五位翰林点评。有的诗句豪迈奔放,有的则含蓄婉转,无不展现了诗人们对明月的赞美和中秋佳节的欢愉之情。 评委拿出五位秀才中的最佳诗词,递给司仪,司仪高声朗诵,他的每一句话都气沉丹田,运气朗诵,整条街的人都能听到这首诗词。一时间掌声如潮。 接着,后面的人依次上去作诗,评委都会评选出名次后,司仪都会高声诵读。 之后,举人陆续上场,月亮越升越越高,好的诗词文层出不穷,佳文屡现,现场的气氛越来越热烈。诗会渐入佳境。才子佳人们仍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品味着文字之美,陶醉于中秋佳节的温馨与和谐。此时,月光如水,秋风送爽,更为这场诗会增加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一号圆桌那些高官或大儒不怎么说话,就算开口也只是简单地说一些“不错”“尚可”“可以一看”等话。 最后是五位进士写诗,看着本届探花李易出场,众人欢呼雀跃。 台下的许多宾客也没想到会是这么夸张,李易的名气太大了,特别是最近发明的玻璃镜成了女人们的最爱,小伙子长得又高又帅,太有女人缘了。 虎王李涛看着李易,目光凶狠,微微露出锋利牙齿,似乎要把李易咬死,就是这个李易,害死了夏国埋伏最深的卧底李永利。 李易毫不畏惧地看着他,两人的目光似乎在空中产生了剧烈的碰撞,在这里你还能把我怎样,有种你找我妈去,谅你也不敢,小心你回不去夏国。 那四个进士马上提笔书写。李易负手站在台上,伫立良久,抬头看着天上那一轮明月,想着远在家乡的未婚妻萧诗雯和兄弟萧狂,心中无限感慨。 “安邦,该你写了。”绾绾姑娘走到李易身旁提醒。李易笑着走到桌案前,挥笔疾书《水调歌头》。绾绾站在旁边,抱着琵琶准备唱词。众人都觉得不合规矩,但是又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整个高台都安静下来。绾绾看着一个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心中想到,一个人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半首词写完,一个亮丽动听的声音响起,在琵琶地伴奏下唱起这首词,瞬间传遍整条街道。 李易书写后半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易在末尾写到:长安中秋,作此篇,兼怀萧诗雯、萧狂。 绾绾想起了故国的亲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含着眼泪唱完这首词。 广场,无人出声,一片寂静。太子李琦站起,鼓掌赞道:“真正是绝世好词啊!”蔡中京也点头笑道:“论诗词才华,小李探花当是华国第一。”从此以后,小李探花成了李易的第二个名字。 太子和丞相都如此夸赞,其他人更是无比激动。洪仁夫站起来,高阳站起来鼓,易绍元站起来……成片成片的宾客站起来鼓掌。街道上的人、房顶上站着的人都纷纷有节奏地鼓掌。 李易心中感谢苏轼老先生,这是属于您的荣耀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此时,长安城,李易写完《水调歌头》,绾绾唱完,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 李易走下高台,回到座位上,万邦彦和蔡文君都站起来鼓掌,李易笑着坐下。 评委们把李易的诗词高高举起,司仪高声朗诵,整个长安城都听到了这首词。 虎王李涛听到这首词,心里暗骂,这李易,好文采啊,要是生在夏国,定是我夏国的第一才子。 西夏国的其他使节也是一脸的震惊,这词,写的太好了,要是他们西夏国的才子写出这样的诗词,那该多好啊。 此时,皇宫,景荣帝正在批阅奏章,听到外面的声音,道:“什么事这么吵啊?” 太监道:“陛下,外面都在朗诵一首诗词,是探花郎李易写的。” 李璟道:“哦,拿来我看看。” 太监把李易的诗词呈上,景荣帝看了,也是一脸的震惊,道:“好诗词啊,这李易,真是大才啊。” 此时,洪州府新建县梅岭山顶上四座坟墓旁,守孝的萧诗雯拿着李易派人快马加鞭送过来的小圆镜,看着挂在天空的明月,心里想着李易,渐渐地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