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自然是有野心的。从兵户到位极人臣,应该有的东西自然是一样不缺。在他眼里,当今河北的局势看似错综复杂,但却有条理可循: 两燕不决出胜者,绝不会兵出燕山。虽然慕容家的那对兄弟文武双全,胸中自有万千韬略,但是得到了崔浩和尔朱叔侄相助的古燕国也不会弱于对方。这场战争说不定会持续很久。 北魏被三家联手算计了一把,实力大损,与现在的高氏相比甚至都略有不如。一边的晋阳还有唐国虎视眈眈。此时正是他们休养生息的时候,绝对不会有再度出兵的想法。 唐距离高欢尚远,一时间高欢也不必考虑他们的行动,或者说,就算能够猜到他们的动作,高欢也鞭长莫及。 那么剩下需要考虑的只有晋和宋,这两个都是大国,就在他的身边,又不像北魏一样实力有所折损,高氏如果想保有河北,争霸天下,处理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便是重中之重。 平原城外的战况,高欢自然是派遣细作打探的清清楚楚。相比于宋国步骑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更令高欢惊愕的则是宋国水军所彰显出来的力量:他们借助水军的优势,将物资源源不断的运送至港口,再借助城池之坚与石勒拼消耗,硬是一举逆转了攻守之势。 高欢可以断定,就算是整个河北加起来,能不能有宋国这么强悍的水军都是问题——也许只有唐国能与其较量一二。 而有着这种巨大优势的宋国如果在平原站住了脚跟,对整个河北的势力而言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对高欢而言,齐国的联盟要求其实根本就不需要考虑。真正让他思考的只有一件事。 “你们能确定晋国会入局?”高欢的表情也严肃起来,不复之前的轻佻。 “晋国没有别的选择,就算知道平原是饵,他们也会选择吃下去。”晏婴也严肃地回答道。 “确实,现在被唐宋夹击的他们,没有选择余地。” 相比于宋国,高欢更希望晋国能够拿下平原——也不是没想过自己夺取平原,只是以现在高氏的国力,不允许他这么做罢了:高氏一旦拿下平原,就要在南方面对宋国的强大压力,西侧的晋国也会把自己当作软柿子而对自己发动攻击。这样一来还会阻碍高氏对北方拓跋氏的攻略行动,可谓得不偿失。 而平原如果被晋国所得,则宋国与晋国的战争便不可避免。宋国的水军优势就会被晋国的国力抵消掉,晋国由于没办法阻碍宋国的水军只能被动防守。邺城和平原将一并处于宋国的攻击范围,宋国便会和晋国处于无休止的厮杀之中。而高氏则可以借此获得充足的发展时间,届时把握住唐与北魏争斗的破绽,一举攻破蓟城,为自己攻伐河北打下坚实的基础。 至于说拿下蓟城面对唐国是否会导致与拿下平原面对宋国一样的问题,高欢自然不会把这两个问题相提并论:晋阳到蓟城之间,多有山路艰险,与开封平原间可借助黄河水路的便利形成鲜明对比,唐军每一次对蓟城的攻击都称得上是劳师以远,而自己则可以利用南皮向蓟城的运输便利,借助地形进行防守,可谓以逸待劳。一增一减之下,双方战力上的差距抹平了不少。 至于可能存在的,完成统合后两燕西出燕山的威胁,且不提两燕就算合一,其能发挥出的实力与晋国相比也是尚有不如。而自己如果吞并了北魏,消化了其人员、兵力之后,就算要因为防守唐国只能发挥出一部分的力量,但就算是这部分力量,也足以将燕国堵在燕山。对高氏而言,这笔生意可以说是稳赚不亏。 “这么大的礼,朕深感受之有愧啊。”很快高欢便想明白了其中关节,打量着晏婴,“只是不知道,贵国既然送上这样一份大礼,又想要从我们这里获得什么呢?” “这可算不上什么大礼。贵我两国,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强敌当前如果不能齐心协力,只会落得一个被各个击破的结果罢了。就算我国不来找您达成同盟,您难道就会想着独力对抗宋国了吗?” “您说的完全没错。”高欢吐了口气,“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以自己一家之力来对抗强大的宋国。所以,您所说的另一件私事又是什么呢?” “听说陛下出身渤海高氏?”晏婴忽然问了一个问题。 “正是。” “陛下既是高氏出身,可有族谱?” “阁下莫非是在开玩笑吗?”高欢的表情都变得有些扭曲,“我们莫名其妙地来到了这里,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又从哪里把族谱拿过来?” “是我考虑不周。”晏婴干脆利落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是阁下既然自承高氏,总该拿出些东西证明才是——就算族谱现在拿不出来,自己所属的支脉祖先名讳应该还是可以记住的吧。” “这有何难?”高欢笑了起来,“吾高姓出自公子高,乃齐太公六世孙……” 说到此处,高欢的表情再度产生了变化,认真地打量着眼前的晏婴。 “陛下果真敏锐。”晏婴看着高欢的表情,依然面带笑容,“这便是我要找陛下所说的私事了。陛下,可曾想过认祖归宗?” “你是想让我跟你们合并?这就是你们开出的条件吗?” “不不不。陛下您误会了。”晏婴摆了摆手,“贵我两国结盟这件事已经是一件既定事实,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桓公的意思是,作为吕氏的族长,想与同样建国的后代子孙见一面,重新整理一下齐国的血脉传承。您也应该知道,桓公对公子高非常尊敬。” “原来如此。”高欢明白了晏婴的意思,“作为高氏后人,在下自然也想与桓公见一面,只是现在兵凶战危,恐怕短期内朕与桓公都没有办法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