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明盐盟已经有了八百多位伙伴,户部和工部从大明盐楼开业那天就开始登记造册,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 而且大明盐盟的朋友们过来,总要些时间。 没过多久,丙字卫拿出那些信件,耿炳文就回来了,看样子是来打听消息的。 毕竟朱元璋对朱棣不太喜欢,这事儿开国的老功臣们谁不清楚呢。 而且朱寿之前说过燕王朱棣会闹事,一个正在策划闹事,一个将来要闹事。 要是不盯着点,大明朝怕是要闹个底朝天了。 “耿叔,城外的施舍做得怎么样了?” 朱寿一边问,一边端着茶水递给耿炳文。 在朱寿心里,耿炳文不是朱家大院的管家,而是位真心实意照顾他的长辈。 “回少爷的话,那些浑水摸鱼的人吃了闭门羹都走了,现在施舍进行得很顺利。” 耿炳文说完,眼睛转了转。 朱寿察觉到耿炳文的不对劲,摆摆手放下了茶杯。 “耿叔,咱们都是一家人,有什么想知道的尽管问,别客气。” “多谢少爷开恩。” “老奴就是好奇,燕王殿下和少爷您聊了些什么,这可是在朝里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咱们得罪不起啊,少爷。” 耿炳文说得冠冕堂皇,好像全是为了朱寿好似的。 但说到底,也是有道理,毕竟怕朱寿拉拢朱棣闹事,凭朱寿手里的火器,大明朝想对付也挺头疼。 况且朱棣在北平经营多年,说不准就占地为王,割据一方了。 这俩人要是一联手,大明说不定还真得打场硬仗! 朱寿那张嘴,可是能哄不少人。 “耿叔放心,我心里有数,燕王殿下不过是来要点粮食,顺便和我交个朋友,没给咱朱家大院找麻烦。” “但我为了讨好燕王殿下,送了他个大功劳,可惜他不敢接,只好我们自己担起来。” 朱寿对此挺遗憾,不知道朱棣顾虑什么,莫非和朱允炆一样? 反正早晚要闹事,怕啥! “要粮食?” “今早那位方大人不是刚来要过吗,怎么燕王殿下又来要,真当我们朱家大院是粮仓啊!” 耿炳文很不满意,这些人只想借花献佛,却不知道这花原本就是佛的! 这么搞,拿什么救济灾民啊。 “咱们朱家当然不能给两份粮食,燕王殿下的能耐比方大人大多了,粮食自然给他。” 朱寿不做亏本生意,两万斤权当交个朋友。 但如果是四万斤,那就太冤大头了。 虽然四万斤粮食也就万两银子,但现在是有价无市,根本买不到! “那少爷给多少粮食?” “不多不少,正好两万斤。” “那允炆殿下那边…我们怎么交代?” 朱寿说不给两份粮食,现在给了朱棣,自然得想办法应对朱允炆那边。 “还能咋办,实话实说呗,咱们也没办法,信我已经让人送去方大人府上了,接下来就等着吧。” 朱寿早有安排,耿炳文听后放心不少。 只是燕王朱棣和朱寿之间的事,他得上报给皇帝。 处理了些杂事后,耿炳文告退了,这时乙字卫正好回来。 “少爷,种红薯的事都准备好了,就等您一句话。” “很好,明天开始种,调所有人手,争取三天内种满千亩好地!” 朱寿对此满意地点点头。 千亩好地,一亩至少产十五石红薯,那就是一万五千石! 一石一百二十斤,也就是说三个月朱寿能得到一百八十万斤红薯! 这是什么概念,足够解决河南府的灾情了! 而这一百八十万斤红薯,就算三十文一斤卖,那也是几万两银子。 不过朱寿不打算靠这个赚钱。 如果不走大明盐那样的高端路线,靠红薯赚的钱终究只是小打小闹。 远不能和大明盐相提并论。 但要是用来笼络人心,这比大明盐强多了。 大明盐不能当饭吃,但这红薯可以啊! “遵命!小的这就去准备!” 乙字卫行礼后退了出去。 这时,耿炳文的小报告已经写好,交给了身边的亲兵。 “这信必须在天黑前送到皇帝手上。” 耿炳文低声道,却不知朱棣已回到应天,进了奉天殿向朱元璋汇报情况。 “父皇,赏赐朱寿的事臣已办妥,还得到了朱寿的捐赠,总共两万斤粮食!” 朱棣汇报着,不敢有半点虚假。 朱元璋点点头,问:“凤阳城外的灾民怎样了?” “回父皇,朱寿一直在救济他们,形势基本控制住了,请父皇放心。” “唉,是朕无能,粮食总是不够,苦了百姓啊。” 朱元璋叹气道,朱棣连忙跪下行礼。 “父皇英明,只是天灾难免,但自古有人定胜天,父皇定能带领大明子民走向更好的未来!” “说到筹备粮食,朱寿倒是有个计策要献给父皇。” 朱棣不敢说是自己的主意,万一被怀疑就糟了。 “哦?” “朱寿有何计策,你说来听听。” 朱元璋挑了挑眉,业儿这小子又玩什么花招,难道是红薯? 但这东西应该不会随便献给朝廷,毕竟是他闹事的物资之一。 “启禀父皇,朱寿不是成立了大明盐盟吗,他提议让盐商的加盟费都换成粮食,借助他们收集天下的粮食。” 朱棣不得不赞叹朱寿的聪明才智,太会利用人了。 可朱元璋摆摆手,对此不感兴趣。 “这法子杨思义之前提过,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