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4章 朝堂争锋!(1 / 1)




应天,奉天殿。
宋和净鞭,朱元璋刚坐在龙椅上朱允炆便焦急站出:“皇爷爷,今年风调雨顺,秋收在即,大明朝国库充盈,繁荣昌盛!此皆是皇爷爷之功!”
“值此举国欢庆之时,孙儿有礼物送上!”
“礼物?”朱元璋好奇的看着他,“允炆也长大了,拿出来,让皇爷爷和大臣们都看看!”
“让他们知道,咱的儿子在九边镇守,孙子一个是户部尚书,另一个也是人才!”
“是!”
朱允炆意气奋发,“皇爷爷可知,贞观年间,魏王李泰耗时四年成括地志,太宗皇帝喜上眉梢,认为手掌之中拖着的便是大唐天下。”
“玄宗皇帝宠幸奸臣酿成安史之乱,郭子仪和李光弼便是凭借地理志的指导团结百姓,最后收复两京,平定叛乱。”
“宪宗皇帝攻灭西川节度使,括地志之功不可磨灭。”
而后宋仁宗年间,李元昊起兵反叛,范文正统帅大军镇守西平,当时贼兵猖狂,文正公为之苦恼。
“幸的一个农民送来地理图,文正公大喜过望,说大宋从此安然无恙也!”
“他依靠地理图修建碉堡,李元昊望洋兴叹,徒劳返回。”
“也正是因为韩琦没有地图轻敌冒进,最后才酿成好水川之败!”
朱允炆说的洋洋洒洒,朱元璋静静的看着他,目光如水不动声色,不知道在想什么。
“元世祖南征,不也是依靠地理之阙口将襄阳包围,随后一股而下的么?”
“如此方知地理之重要!”
“孙儿知道皇爷爷北伐草原的心愿,故而和齐泰,李贯,黄子澄,以及国子监太学中的文学宿儒编纂了一本草原地理志。”
“哦?”朱允炆等着朱元璋的夸张,可最后却得来不咸不淡的一个哦字。
“呈上来,让咱看看!”
“是!”
宋和将书交给朱元璋,他轻轻翻了两页,每一个地形都记载了古代的战役,甚至连哪些文人前去游历,他们说的话也详细记录,作为佐证。
“允炆真的用心了。”
齐泰出班说道:“皇上,殿下为此书殚精竭虑,文渊阁中的书甚至有不少被翻烂了,有时候茶饭不思!”
“他知晓皇上北伐,为此穷尽心力。”
“皇上,微臣每次看到殿下焦头烂额,都忍不住心中哭泣。”
“他对皇上的拳拳孝心,无以复加。”
说道此处,齐泰竟然跪地不起,簌簌哭泣起来。
“好了,这是咱的奉天殿,哭哭啼啼成何体统。咱知道允炆一贯孝顺。”
李贯不甘落后:“皇上,孙子兵法有云,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今我等对草原地形了如指掌,大军如履平地,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大殿中不少文官对视一眼。
“说的没错啊。”
“括地志正本还在文渊阁中保存的呢。”
“我以前也读过,整个大唐的风土人情近在眼前,无怪乎太宗皇帝会发出那种感慨呢。”
“地理志,是本好书啊。以此北伐草原,定一举功成。”
“二皇孙不声不响就弄出这么个招来,真有些石破天惊。”
不少人齐齐下跪:“臣等恭喜皇上得此贤良皇孙,得此制胜之书!”
黄子澄说道:“皇上,臣从草原归来便听说了,殿下为此拜访颖国公傅友德,周观政等人。”
“每天天一亮便出门,其恳切之状堪比宋濂之求学。”
“回来之后还要督导齐泰等人编书,每日半夜才能入睡。”
“臣”
“为国家能够有此圣明皇孙而感到自豪!”
“大明朝定然万世不朽!”
这畜生!
皇上还没立皇太孙呢你就自己捧到那个位置上了,茹瑺又想给他一脚。
上次就该用点力的!
“这点还不用你说,大明朝能否千秋万代咱心里面很清楚!”
随后他看向傅友德,目光中带着询问,你怎么看?
傅友德硬着头皮站出,他已经下定决心投靠朱允熥,可也绝不能欺君:“皇上,二皇孙确实来请教过我。”
“可微臣惭愧,对草原的战争历史知之甚少,没有帮上什么大忙。”
“是么?”
朱元璋看向了周观政,倔老头站出叩首:“皇上,微臣也没有帮上忙,皇孙找我推荐人,我本想将杨荣推荐给他,可却不曾想杨荣已经搬家。”
“最后再见面时,杨荣已经跟随三殿下了。”
“周先生!”朱允熥辩解到,“这是皇爷爷下旨的,可不是我私自拉帮结派!何况杨荣当的是大明朝的官,并不是我的。”
“三殿下恕罪。”
虽说所有人都知道,但知道归知道,捅破窗户纸就不行。
如果到处宣扬杨荣是自己的手下,难免会让人借题发挥,你就只有这么一个手下么?茹瑺和你什么关系?
到时候在和胡惟庸一对比
一顶帽子扣上来,虽说咱有理,但也要尽量避免这种麻烦!
稳!
“哦?”朱元璋好奇问道,“允炆还去招揽过杨荣?”
朱允炆面色臊的通红,似乎在埋怨黄子澄为什么提这件事情。
“那那”
“皇爷爷,都过去了,之前我”
他实在想不到该怎么圆过去。
“看来这次是咱截胡了你啊。熥儿建立银行,筹措粮款,功劳卓著,不可不赏!”
“孙儿知道。”朱允炆满脸不甘!
杨荣的水平在之前已经展示过了,还是踩着黄子澄展示的!
贼特么过分!
“杨荣,你搬家了?”朱元璋问道。
“是殿下给微臣准备的新住所。”
朱元璋似笑非笑看了朱允熥一眼,这肯定也是有计划的。
“周观政和傅友德都没帮上什么忙,允炆却还是将这本地理志编完了,真是费了心思。”
“好!”
朱元璋翻阅几页:“但是啊,咱觉得这还得再改改。”
“怎么都是过去的战役呢?捕鱼儿海最出名的不是蓝玉么?”
“怎么写的最多的反而是苏武牧羊呢?”
蓝玉一脸不忿:“皇上,能让微臣看看么?”
“给!”
果然,捕鱼儿海中关于自己只字未提。
黄子澄急忙说道:“大将军自然功劳卓著,可在微臣看来,比起苏武还是差了很多。”
“何况,历来朝廷修书只有给前代修书的习惯,何时会引用本朝故事呢?”
“这太不吉利了。”
黄子澄!!
蓝玉想要爆炸了,他还不如苏武?他率领二十万大军爬冰卧雪,纵横南北,一举攻破对手十七万大军,而自身的伤亡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苏武不过是在汉武帝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坚贞不屈放了十几年羊,这就比他强了?
放屁!
傅友德死死的拉住蓝玉,别在朝堂上发飙。
朱元璋发现,这上记载的文官比武将要多得多,即便武将出现,也不过是作为文官的附属冲锋陷阵来的。
奉天殿中传出沙沙的翻书声。
黄子澄想要回班,突然感觉屁股一痛,急忙看向四周,不知道是谁干的!
混蛋,是谁在朝堂上干这种腌臜事情?
他的旁边就是茹瑺?
“死”
话还没说,看到茹瑺摆出撩阴脚的架势黄子澄果断怂了,他心中愤恨:“茹大人乃是兵部尚书,不知对这么书怎么看?”
“茹瑺,说说。”朱元璋让宋和将书递给他。
“微臣向来实事求是,觉得此书作战意义不大,只能束之高阁,让后人观赏大明文风而已。”
“甚至”
“张士诚麾下罗贯中之前写过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讲述了三国时期大大小小一百年的事情。”
“微臣觉得,拿上一本三国演义,也比拿着这强!”
茹瑺的话彻底激怒了黄子澄:“茹大人,你安敢口出狂言?”
“哦,我知道了。你素来以三皇孙马首是瞻,所以故意污蔑,将二皇孙的成果贬低到一文不值,好度过这次危机对么?”
“你到底安的什么心!”
茹瑺也发飙了:“是你请求皇上让我说的,我说完之后你就翻脸!”
“黄子澄,我还没骂你胡搅蛮缠呢!”
“二皇孙兢兢业业,宵衣旰食编纂这,你竟然说它毫无用处?”
“黄大人,这四个字是你说的!我说的是可以束之高阁,流传后世,让后人见证我大明文风!”
辩论这方面黄子澄绝对不是茹瑺的对手,还没两句就败下阵来。
“我说的是作战方面!李世民是不是军事大家?”
“是!”这一点决不能否认。
“那他都对括地志爱不释手,郭子仪李光弼的作战不能忽视括地志在其中的作用!”
“这本地理志,他明明可以指导草原战争,你为何视而不见!”
黄子澄差点喷了茹瑺一脸唾沫。
“第一,括地志是根据大唐当时的地理风土人情编纂的,而不是提出一个地名简单的将历史事件罗列!”
“捕鱼儿海,你写了一堆苏武牧羊!难道你要让蓝玉拿上这突击苏武牧羊的地方,打败鞑子十七万大军么?”
“第二,郭子仪李光弼本就是杰出的将领,手下朔方军能征善战,再加上肃宗和代宗两代皇帝励精图治才平定叛乱!”
“括地志只是补充而已。”
“我还要反问你呢,你因小失大,对如此显眼的事情无动于衷,是何居心!”
“苏武牧羊距离现在一千五百年了,草原地貌早就发生了改变,你拿着那会的史料,是想让大将军来一次刻舟求剑么?”
茹瑺用口型对准他说了一句话,黄子澄虽然听不到,但也本能的感觉到里面含妈量应该不低。
立马火冒三丈:“那你倒是说说范文正”
“我大明如今兵强马壮,根据兵部统计,全天下共有二百八十万军户,兵部武库司存放了三十六万的钢刀!”
“蓝玉,傅友德,王弼皆为当世名将!皇上神文圣武,三殿下乃当之无愧的理财大家,户部充盈,国安民乐。”
“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厉兵秣马,枕戈待战,斗志昂扬!”
“何必效仿弱宋所为,修建碉堡,消极防御。”
“此,不足当成例子!”
茹瑺说的豪气万丈,蓝玉感觉他们两人非常对路子,竖起大拇指夸赞:“大司马说道我的心坎里了。”
“如今大明皇上励精图治,三殿下雄心万丈。”
“君圣臣贤,宋朝有一狄青而不能用,只是芝麻小官的韩琦便敢当中斥骂狄青,说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儿!”
“正是韩琦此僚导致好水川之败。”
“我还记得有一个叫王侁的,因为他拒绝救援,导致杨继业死在草原。”
“这么窝囊的国家,岂能和我大明相比!”
大明的武力绝对强于大宋,唯一欠缺的经济方面也被银行弯道超车!
现在的大明,可比宋仁宗时代更为辉煌!
黄子澄支支吾吾,辩解不过两人,朱允炆忽而出班,愤恨说道:“皇爷爷,孙儿要弹劾兵部尚书茹瑺!”
“兵部职方司主事张宏!”
“二人玩忽职守之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