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明末穿越众> 第九十章 明朝的吃人运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章 明朝的吃人运动(2 / 2)

古代人和现代人比起来,脑子可从来不差,最多是眼界方面有些许差异而已。在21世纪,资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往往同时控制上下游的产业链,形成闭环,攫取最大利益,古代人玩这一招也没差多少。

当时兼并了大量土地的明朝士绅们,亲自下场,最终是士绅家中遍地棉田、桑田,再者明中期“黄泥水淋糖法”传播开来后,白糖工艺的出现也催生了大量蔗田,此外崇祯年间《玉堂荟记》记载:“烟草处处有之”和“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如此种种,直至明末时期,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量达到新的高峰。

当时的丝绸、棉布、白糖等产物在海上可全是抢手货,不愁卖,导致这一时期输入了大量白银,但空耗地力只顾换取白银,将以何饱腹?

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位倒霉皇帝上位以后,天下大势已是如此,哪怕是天灾人祸不断,每年的出海贸易船只反而不断增加,朝廷昏招不断,先是被鞑子牵制,又出现全国性的起义,已是无可救药。

这时候江南沿海一带早已是走私的天堂,自隆庆开关,官方规定的每年贸易船数,在士绅豪富眼中,那就是一张废纸而已,只能用来束缚最底层跟着喝汤的“海耗子”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天爷可不管你明朝是不是出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来的总会来。

小冰期没来前,失地的农民还能咬紧牙关撑一撑,只要饿不死,有哪个农民会造反,小冰期一来,几十年间不间断的水涝、旱灾、蝗虫等等,歉收的农民还要面临三饷的盘剥,这一家人日子要怎么过,换做谁能过的下去,除了造反,他们还有别的路走吗?

要说这时候的明朝还是有机会的,前提是要有强力人物能统合全国,政府调控下减少经济作物种植,改行推广甘薯或玉米也好,传统作物也罢,日子紧一紧,百姓能活下去,就不会造反,再慢慢解决鞑子,鞑子在关外这时候同样面临小冰期的影响,苦寒之地可不是说说而已,只要和鞑子比拼国力消耗,再撑过小冰期,必然迎来中兴局面。

可惜啊,和现代大部分财富集中于小部分人手中很像,古代最能代表财富的土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这些人在天灾面前当然选择了能看的见摸得着的银子,百姓嘛,死了一茬过不了几十年便会再长起来的,不担心!

同样是何良俊所写的《四友斋丛说》,而且同样是卷十三,其中评价海瑞的话语中写到:“海刚峰爱民,只是养得刁恶之人。若善良百姓,虽使之诈,人尚然不肯,况肯乘风生事乎?然此风一起,士夫之家,不肯买田,不肯放债;善良之民,坐而待毙。则是爱之实陷之死也,其得谓之善政哉?”

结合当时背景猜想,这话大致的意思就是海瑞虽然爱护老百姓,但他下面的百姓生的却很是刁恶,要是善良的百姓,又怎么会告状呢?只要这个风气一起,士夫之家不去买田,不去放贷,善良的老百姓就要坐以待毙呀!这虽然是爱护百姓,但实际是要百姓活不下去,怎么算的上是好的政策呢?

真是不要碧莲,和漂亮国的政客有得一拼!

明朝这些自诩是儒学君子的家伙很矛盾,一边口中说着国家这样下去会怎么怎么样,表现的非常忧国忧民,好像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君父已经是殚精竭虑,但只要是涉及到自身所处阶级的实际利益,往他们屁股底下一看,肯定是坐歪了没得跑,家大于国是他们绝大多数人的普遍意识。

崇祯时期,真到了天灾人祸,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甘薯和玉米这种人口爆炸的神器全国竟然没有多少土地在种,只有小部分还保有土地的农民会用来活命,士绅们可不会将他们家中的地里都种满粮食,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中。

粮食能赚钱吗?

百姓有银子买吗?

种上经济作物生产货物再出口换银子它不香嘛?

你看我家的“银冬瓜”它又大又圆!

英国的“圈地运动”曾被比喻为羊吃人,而大明上下一心的棉吃人或者说蚕吃人也同样精彩。

PS:何良俊《四友斋丛说》TXT文件已上传至书友群,感兴趣的可以去群文件里下载。

PS2:我本来想直接写台湾的春耕情况的,但写种子相关必然要介绍明朝的农业方面的发展,一写农业方面又要参考各种资料,索性统一介绍一遍明朝社会矛盾,我写的这些还只是江南地区,或者长江流域各阶级的矛盾,实际情况更复杂,写不完,下一章终于可以春耕了。

PS3:八十九章混合九十章参考的资料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看的眼睛都花了,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感谢写资料和提供资料的各位。^-^

第一次写小说,各种节奏把握的不好,但在写书之前看过一句话:“写的再差都有人会看”。就是这句话让我没有太监并自娱自乐至今,感谢能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