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谋士养成计划> 第七章 钟爱《礼记》的叔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章 钟爱《礼记》的叔父(2 / 2)

“人要谦虚才好,《礼记》云: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看到刘誉谦逊的模样,刘平点点头,同时又抬出了《礼记》中的名句。

“这些日子,你作的那首诗传遍了整个成德,姜老夫子都夸好。不过,人要懂得谦虚,不能骄傲自满,裹足不前。”刘平颔首道。

“侄儿受教!”刘誉向刘平拱手一揖,恭敬回答道。

“对了,你那首诗叫何名字?近日来,成德名流多问我诗名,我却也不知晓。”刘平忽的记起这事,向刘誉问道。

听刘平问到诗名,刘誉也是愣了愣,差点便将“苏堤清明即事”六字说出。想了许久,刘誉方才皱着眉有些不确定道:“叫‘成德清明即事’。”说出这个名字时,刘誉自觉脸都红了。毕竟剽窃别人的作品不说,还将名字都给人改了。倘若吴惟信知晓了,估计能被气死后又给气活过来。

“嗯!”刘平听了刘誉的回答,轻声应了下。随后,刘平站起身来,在身后的书架上取下一份精致的书册。刘誉眼尖,看到书册有两个篆书大字——礼记。

“这是前任太尉桥玄老先生作注的《礼记》,你且拿回家去细心研读。”刘平将这精致书册交给刘誉,对其郑重道。而听到叔父讲到《礼记》,刘誉心头也是稍有些郁闷,自己这叔父什么都好,就是不知道为何这般痴迷于《礼记》。

太尉桥玄乃东汉名士,更是位列三公,桥玄老先生的太尉职衔可不是同如今的官职一般是买来的,而是凭借自身的资历名望以及能力获得的。在汉代,太尉这等官职一般是宁缺毋滥,宁有空缺,也不任命给资历名望不足的臣子。桥太尉不仅深居高位,对儒学研究也极深,为当代可数的大儒,门生弟子无数,其所作注的儒家经典,在当时可谓是万金难求。可惜的是,这位德高望重的大贤在黄巾之乱前一年便病逝,留下了许多遗憾。

虽然搞不懂叔父为何对《礼记》如此痴迷,但刘誉表面上却不敢流露出丝毫质疑,恭敬的回答道:“侄儿一定细心研读,定不负叔父的一番苦心。”而听到刘誉肯定的回答,刘平则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叔父,侄儿有一事要讲。”与叔父刘平交流许久后,见叔父做出逐客状,拿出文案要继续批阅,刘誉便趁机道明了来意。

“你有何事要讲?说来听听。”刘平放下刚拿起的文案,诧异道。

“侄儿清明踏青时,看见田野间百姓耕作使用的直辕犁,心中颇有所感。侄儿回家后思忖了许久,便和刘普伯父的次子子扬一同将直辕犁加以改进了。”刘誉也不是自私之辈,并没有抹去刘晔的功劳,向叔父刘平诚实道。按刘誉的记忆,倘若真能将曲辕犁在汉末推广,那么凭此一项,便足以令自己名载史册。

“哦,闲暇时日里弄些小东西解闷也行,不过不能荒废学业。现在,你还是该以学业为重。”刘平听了刘誉的话后并未在意,对其淡然道。毕竟,直辕犁在汉代普及的时间并不算长,还是当下极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在刘平看来,自己这侄儿虽然天资聪慧,但毕竟还只是个半大小子,偶尔心血来潮琢磨下小玩意儿,也算不上不务正业。只要不荒废学业,准确的说是不放下对《礼记》的学习,那便都在容许范围之内。说到底,刘平心底里还是觉得自己侄子年龄尚小,并不认为他能有效的改良直辕犁。

听到叔父刘平的话,刘誉不禁有些结舌,原来在叔父眼里,自己费心费力制造出的曲辕犁也就小孩子过家家的玩意儿。不过,刘誉肯定不会就这样轻易放弃的,毕竟说通叔父刘平帮忙是刘誉推广曲辕犁的必要途径,决不能有失。想到此处,刘誉心中暗道:叔父,这可是您逼我的,别怪我使用绝招了!

“叮!宿主触发技能——辩舌。”

“辩舌,增强宿主智力2点,宿主当前智力为73。”

两道机械的系统提示音在刘誉脑海中响起,辩舌技能也正式启动。而随着辩舌技能的使用,刘誉只觉得脑海里灵光一闪,思路瞬间清晰了许多。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